越劇的方言問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8145
颗粒名称: 越劇的方言問題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越劇存在的方言問題。
关键词: 越劇 方言 問題

内容

由於越劇發源於浙江紹屬地方,因此一開始紹屬方言就成為越劇語言的主要基礎。進入城市以後,越劇語言仍不脫紹屬方言的範圍,一直到進入像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裏,一些規模較大、長期在大城市中演出的劇團,才改爲以上海方言爲基礎,而其中很多字眼的咬音,仍保持着濃重的紹屬土音。另一方面,由於越劇的發展非常迅速,活動範圍日益擴展,不但華東各省成了越劇經常演出的地帶,而且南至廣州,北至天津、北京,也都有越劇的蹤跡,在這樣截然不同的多種語言區域裏活動,方言問題就不能不成爲重要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有一些人,特別是知識份子中間,他們對越劇的方言表示很大的鄙視,認為形式俚俗,不登大雅之堂,自然,這是不正確的,這是一種缺乏羣衆觀點的看法。羣眾欣賞文藝作品,不重視形式上的雅與不雅,他們唯一的要求是看得明白,聽得淸楚;通過語言,能够準確地、順利地接受戲曲歌詞所傳達出来的思想内容。由於越劇是華東戲曲改革的重點劇種,同時它又正朝着江南地方歌舞劇的方向發展,毫無疑問,越劇要具有江南地方的特色,地方語言也不能不成爲其中的特色之一。因此,越劇如果脫離了方言,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問題在於,華東是一個方言最複雜的區域,幾乎縣與縣之間,也有着不同的土語與土音,任何一處的方言,對於全華東來說都是特殊而狹窄的。要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方言區域裏創造一種統一的語言,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暫時以江浙方言爲基礎,就有了必要。越劇以江浙方言爲基礎之所以較爲合適,因爲它最初發源在這個地區,它在表現江浙人民的生活情感上有其特出的本領;其次,江浙地區是越劇重要的根據地,不論城市和農村,經常保持有大量觀眾,因此越劇在這個地區的影響最巨大;第三、越劇經過較長時期的流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比較精練生動的江浙方言,已爲各地羣衆所熟悉,他們已逐步能聽懂其中的若干詞彙和字眼。因此,越劇可以而且應該以江浙方言爲基礎,我想是不成問題的。
   但江浙方言內部又分成許多旁系支派,如蘇南方言與浙南方言幾乎完全不同,而浙南方言中處屬土語與溫屬土語又大相異趣,越劇的主要方言紹興土語在浙江範圍內流行的地域也並不廣,因此越劇雖然以江浙方言爲基礎,也還須要經過一段發展和統一的過程。那就是說:應該首先在越劇主要的方言基礎上(浙東方言和蘇南方言),吸取其中豐富的詞彙和準確的發音,經過提煉改造,然後在江浙方言的範圍內逐漸取得初步的一致。
   雖然,在目前,甚至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中,運用當地方言,主要是江浙方言,還是越劇的藝術表現手段之一。對於越劇中的方言採取鄙視的態度是完全錯誤的。但由於越劇活動的地帶越來越廣闊,它的發展方向也已經十分明顯,因而在運用語言上,就不能無視於這個必然的前途,那就是向統一語言的方向發展,並且在目前,首先要爲統一語言而努力。
   統一語言的發展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今天,越劇工作者的任務是一方面要吸取地方土語中的豐富詞彙,提煉成爲生動活潑而又具有共通性的統一語言;另一方面,就是要適當地避開地方性土語,將一些不易聽懂和不够生動的地方特殊詞彙或特殊發音予以廢除或適當矯正。這就是我們在運用方言上的「有所删除和有所增益」的基本原則。
   過去越劇對方言的發掘提煉工作是做得不够的,因此越劇語言在形式上還十分粗糙。但雖然粗糙,這却是羣衆自己的語言,裏面包含着無數生動的詞彙,能够恰當地表現羣衆的生活和情感;同時因爲越劇經過數十年的流傳,其中若干詞彙經過羣衆的不斷考驗和本身的不斷實踐,已經琢磨得比較地完整,因此向羣衆語言學習,在方言中選擇富有思想性和智慧的詞彙,是越劇工作者在運用語言時的最根本的一點。至於所謂適當地避免地方性的土話,主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祗流行於某一地區內狹隘而不够生動的地方語,應該不用或少用;第二是不容易聽懂的地方土音,應該儘量避免或適當矯正。第一種情况,由於越劇主要以方言爲基礎,而過去運用方言又是毫無選擇的,因此莠麗並陳,其中若干詞彙不但流行地域很狹隘,而且也不够生動,它並不能表現出當地人民生活的特點。我們必須選擇共通性較大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詞彙,才能恰當而生動地表現出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第二種情况,由於越劇演員大部份是嵊縣人,在發音上天然帶有濃重的鄉音,其中若干字眼不但不易聽懂,而且聲調軟弱,常常無意地損害了字意,因而也就損害詞句的內容和影響人物的情感。譬如「鬥」字嵊縣音讀「□」又」,用在「鬥爭」這一詞彙上,就把原來很有力量的字意變得軟弱無力了。
   其次,一些經常在大城市中演出的越劇團體,正逐漸以上海方言來代替紹屬方言,因此又容易無選擇地濫用外來語和都市中的流氓語言,如「那摩溫」、「亨勃朗」、「茄門」等,這些語言不但羣衆不習慣,而且是一種殖民地思想的具體表現,是敗壞祖國的惡劣現象,新的越劇語言必須堅决的加以反對,否則就不足談語言的純潔和改造。
   關於越劇的方言問題,我提出了以上的一些意見,這些意見未必完全正確;希望能够引起戲曲界和愛好戲曲的同志們的注意和討論,而能對此一問題加以適當的解決。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耘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紹屬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