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新塍區陳榮棠互助組開諸葛亮會解决生產困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7376
颗粒名称: 嘉興新塍區陳榮棠互助組開諸葛亮會解决生產困難
并列题名: 並初步訂出了愛國增産四成的計劃
分类号: F329.071
摘要: 1952年嘉興縣新塍區洛東鄕聖陽村自從政府發出開展愛國農業增產競賽後,陳榮棠即領導組織了互助組。
关键词: 農業 增產 計劃

内容

(嘉興訊)陳榮棠是嘉興縣新塍區洛東鄕聖陽村的一個新互助組組長,他的組內共有組員七人(雇農三,貧農三,中農一)。過去他們在單幹時,因爲生產上保守,農具農本缺少,所以收成很壞,像去年每畝田平均祗收了三百五十斤穀子。
   自從今年政府發出開展愛國農業增產競賽後,陳榮棠即領導組織了互助組;但是困難非常多,像要達到增產就得積肥,要積肥就要下農本,而現在村裏口糧也有困難,那裏來農本呢?這樣他們連續舉行了諸葛亮會議,人多主意多,想出四個辦法:(一)抽出一人去幫人燒飯,解决一人口糧問題,並且每月能賺回四斗米。(二)組員楊阿木去向親戚處租二條船打河泥,先付五斗米租金,其他的等春花收割再付。(三)開展自由借貸。(四)將組內多餘勞動力,去包耕軍屬田,能再收入五斗米。
   通過這四項具體辦法,組內口糧問題解决了;同時全組在「息人不息船」的合理原則下,完成了每畝田十船河泥的積肥,創造了全村積河泥的最高紀錄。組員陳小榮高興地說:「我們的田大部是五年沒上過河泥,今年總算開葷了」。
   組內解决了積肥和口糧困難後,生產情緒普遍提高,大家打破了「三石田」的生產到頂思想,現在全組十二畝早稻田,已全部耕完二遍;並在犂時準備加深二寸。大家認識到「淺耕不如一耙」與「深耕多耙」的先進耕作方法後,保證做到直耙、斜耙、橫耙。全組並初步訂出了愛國增產四成的計劃。
   陳榮棠互助組的好辦法在聖陽村傳揚後,大家都體會了組織起來的好處,紛紛醞釀組織互助組,現在他除了搞好本組外,又與胡童興互助組共同把軍屬田亦捻上每畝十船河泥的肥料,並準備把去年軍屬田每畝四百斤的產量增產三成。(文)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陳榮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