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綫上的保衞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4656
颗粒名称: 火綫上的保衞者
分类号: G210
摘要: 在開城以南卅里的地方散佈着照門里、三達里等六七個村莊,從這些村莊向南翻過一座不高的山嶺,就是臨津江,對岸就是美國侵略軍豢養下的李僞軍的陣地。這一帶村莊的房屋大部被敵軍的砲火轟平了;但這裏的朝鮮人民却仍舊沒有離開自己的家園。他們鎭靜地生活在火綫上,居民們說:「有我們的保衛者——志願軍在這兒,我們什麽也不怕!」
关键词: 朝鮮 保衛者 志願軍

内容

新華社記者王玉章·劉爾寧
   在開城以南卅里的地方散佈着照門里、三達里等六七個村莊,從這些村莊向南翻過一座不高的山嶺,就是臨津江,對岸就是美國侵略軍豢養下的李僞軍的陣地。這一帶村莊的房屋大部被敵軍的砲火轟平了;但這裏的朝鮮人民却仍舊沒有離開自己的家園。他們鎭靜地生活在火綫上,居民們說:「有我們的保衛者——志願軍在這兒,我們什麽也不怕!」
   在去年十二月以前,李僞軍還盤踞在這一帶村莊。他們搶走了這裏人民的稻穀,抓去了這兒的靑年人,把這裏的人民拋在深重的苦難中。去年十二月間,志願軍把李僞軍趕過臨津江南岸去;以後,就在這座山嶺上修築起陣地,保衛着停戰談判的板門店會場區,也保衛着這一帶的人民。
   志願軍一來到這裏,就幫助當地人民醫治李僞軍給他們留下的創傷。照門里人民委員會委員長李英寬的胳膊被李僞軍刺了兩刀,另外還有四個村民被李僞軍的砲彈炸傷了,志願軍的衛生員就拿出救急包和藥品給他們包紮治療。戰士們又幫助這一帶人民搶收荒蕪在稻田中的稻子,並且給他們打好藏好。
   今年一月裏,敵人乘着一隻汽艇企圖向照門里渡口偷襲。當敵人的汽艇剛靠北岸的時候,志願軍的勇士們就猛然從山上衝殺下去,一陣機關槍手榴彈把汽艇打沉在江裏,艇上的四十多個敵人被淹死在江水裏。這個勝利消息傳開以後,這一帶村莊裏的朝鮮人民紛紛拿了酒菜,到陣地上慰問志願軍戰士們,他們拉着戰士們的手說:「好好守住江岸,再不讓他們過來搶糧抓丁!」
   李僞軍偸襲不逞,就用砲火瘋狂地轟擊北岸。照門里一帶村莊的房屋被打燒起熊熊大火。在陣地上的戰士們連忙冒着砲火跑下山去,並衝進村莊裏去搶救。他們鑽進烟火裏,把村民們的被子、糧食、傢具搶出來。衛生員在砲火裏奔跑着給受傷的人包紮上藥。人和東西都被搶救出來了,但是房子大部分被炸塌或燒掉了。到了晚上,婦女抱着孩子,祖母牽着孫兒,無家可歸地站立在寒風凛冽的雪地裏。戰士們看了這種情形,大家都不顧自己在白天搶救的疲倦,連夜給朝鮮人民挖地洞住。戰士張安林和姜放靑兩個人一夜沒有休息,給一家朝鮮老鄉挖成了一個堅固的地洞。班長王銀堂夜裏放哨回來不睡覺,也拿起鐵鍬去幫助一家老鄕挖地洞,一直挖到天亮。在志願軍的影響下,當地人民也自己動手挖起地洞來,於是山坡上到處出現了一排排的地洞,這些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合作修建的新的村莊,火線上的人們把它稱做:「戰地新村」。
   記者訪問了一位六十多歲的白雲五老大爺的新住宅。這是一個從山坡下挖進山肚子裏去的大石洞。他一家八口人住在這兒,洞裏舖着稻草,幾床被子叠放在一個角落裏;在另一個角落上,堆放着糧食和日用傢具。白雲五說:「這些東西都是志願軍戰士們幫助他從火裏搶出來的。」這所住宅是志願軍戰士們讓給他們一家住的。戰士們爲了安放他的耕牛,又在隔壁幇他挖了一個洞子。白雲五感激地說:「這山全是硬石頭,我們一家老小挖一個月也難挖成。志願軍救了我們一家人。朝鮮有了中國這樣的朋友,我們一定能勝利。」
   爲了報答志願軍的恩情,當地人民便全力支援他們的保衛者。他們自動拿出稻草蓆子把志願軍的掩蔽部舖得又乾淨又暖和。他們看到志願軍吃菜困難,就生豆芽、做豆腐來送給志願軍吃。在今年朝鮮人民軍建軍節的那一天、這一帶村莊的人民又給志願軍的功臣獻花、送慰問袋和送繡着字的手帕。「戰地新村」的朝鮮人民另外還送了一而錦旗,這面旗上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我們親愛的保衛者」。(新華社朝鮮前綫二十一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玉章
责任者
劉爾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