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提出安排戰俘新方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1423
颗粒名称: 我方提出安排戰俘新方案
并列题名: 雙方代表明天舉行全體會議,討論第五項議程向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分类号: D676.5
摘要: 1952年2月4日,朝鮮停戰談判第三項議程參謀會議上,雙方第四次檢閱了停戰協議草案中有關第二項議程與第三項議程的全部條款。
关键词: 雙方 戰俘 軍事

内容

(新華社開城四日電)二月四日朝鮮停戰談判第三項議程參謀會議上,雙方第四次檢閱了停戰協議草案中有關第二項議程與第三項議程的全部條款。雙方在輪換問題與雙方口岸問題上的分歧,由於對方繼續主張龐大而不必要的輪換數字和後方口岸的數目,仍然未獲解决。
   雙方聯絡官已商定於二月六日上午十時舉行雙方代表團全體會議,討論第五項議程(向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第四項議程的小組委員會上,我方代表就我方二月三日的提案,進一步作了解釋,重申我方主張在停戰後釋放並遣返全部戰俘的基本立場不能改變,堅决反對對方的所謂「自願遣返」的不合理的主張。
   (新華社開城三日電)朝鮮停戰談判第四項議程的小組委員會自去年十二月十一日開始開會以來,到今天已經開了五十二次會。我方在第一次會上就提出了停戰後釋放並遣返雙方所收容的全體戰俘的原則,在第二次會上更接着提出了合理解决第四項議程的一切原則建議。對方則一開始就違反協議,拒絕討論我方的公平合理的原則建議,而要求解决其所謂先决條件,並以戰俘材料爲藉口,進行糾纏和拖延。我方爲解除其藉口,在去年十二月十八日以我方所收容的全體戰俘的完整材料提交對方,對方却拖延到一月二十八日,即我方提交材料後四十一天,才將應交的基本材料交來,並且仍然是不完全的。在材料的藉口被我方解除後,為了拒絕我方去年十二月十二日的合理方案,對方就提出一個完全荒謬的對案,公然主張實際上企圖扣留戰俘並剝奪戰俘基本權利的所謂「自願遣返」,主張實際上企圖進行野蠻的人口買賣的所謂「一對一交換」,後來又稱之為「同等數目交換」。他們又把戰俘問題與流離失所平民問題混爲一談,堅持要以平民頂戰俘,以戰俘作人質,並主張片面的所謂「宣誓」。雖然由於我方的徹底駁斥,對方不得不對這個荒謬的提案改頭換面作了一次「修改」和一次「擴充」,但仍然是換湯不換藥,其內容和本質毫無改進。由於對方堅持這些無理要求,以致會議拖延了五十四天的時間,對第四項議程原則的協議尚未達成,其責任完全在於對方。為了滿足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爲了解除對方一切拖延的藉口,我方再作一次努力,在今天提出了一個新方案(附後)。我方代表鄭重提出我方這一方案,是根據不可動搖的正確原則,吸收了對方方案中的所有能够加以吸收的合理因素,並徹底解除作爲對方一切主張之根源的所謂不得增加軍事力量的藉口的方案。我方代表要求對方鄭重地研究並接受它作爲第四項議程的原則協議,以便迅速進入細節討論。
   第三項議程參謀會議上,雙方第三次檢閱了停戰協定草案中有關第二項與第三項議程的全部條款。雙方分歧之點主要在於軍事人員輪換問題和後方口岸問題。我方主張停戰期間自朝鮮境外進入的輪換軍事人員每月不得超過二萬五千人,所有在停戰期間進入朝鮮的輪換人員,必須在特定後方口岸經由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的視察小組進行視察,以保證雙方在停戰期間,不自朝鮮境外進入增援的軍事人員。我方建議以我方新義州、咸興、清津與對方控制下的釜山、仁川與水原為特定口岸。但對方主張以每月七萬五千人爲輪換的限額,並主張雙方各指定十二個特定口岸。我方參謀人員指出敵對行爲中止以後,軍事人員的輪換和武器彈藥的替換,都應該有大量的削減,我方所提出的每月二萬五千人的輪換限額和雙方各三個特定口岸的建議是完全可以滿足雙方的需要的。
   一月三十一日對方首席代表建議在討論第三、第四兩項議程的同時,開始討論第五項議程。二月三日我方首席代表南日將軍同意對方的建議,並具體建議召開雙方代表全體會議,首先確定第五項議程的原則協議,然後交由雙方指定的參謀會議擬定細則,提交大會批准。全體會議與第四項議程小組會和第三項議程參謀會議在時間上錯開舉行,使三、四兩項議程的討論不受影響,以加速停戰談判的進展。
   我方關於第四項議程的提案如下:
   (一)雙方同意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立即釋放並遣返各自所收容的全部戰爭俘虜。
   (二)雙方同意保證其全部被俘人員,在被遣返後應恢復和平生活,不再參加戰爭行動。
   (三)雙方同意優先遣返重傷重病戰俘。雙方在遣返此類戰俘時,應在可能範圍內同時遣返被俘的醫務人員與之隨行,以便照顧。
   (四)雙方同意應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的兩個月的期間內,分批遣返雙方所收容的除第三條優先遣返者以外的一切戰俘。
   (五)雙方同意以非軍事區內的板門店爲雙方交接戰俘的地點。
   (六)雙方同意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即各派校級軍官三人成立戰俘遣返委員會,在軍事停戰委員會的督導之下,負責具體計劃並監督雙方實施本軍事停戰協議中有關戰俘遣返的一切規定。該委員會如對其有關任務的任何事項不能達成協議,應即提交軍事停戰委員會决定之。戰俘遣返委員會的會址設在軍事停戰委員會總部所在地附近。
   (七)雙方同意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立即分別邀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代表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代表,組成聯合訪問團,到雙方戰俘營進行就地訪問,並在雙方交換戰俘地點,協助遣俘工作。
   (八)雙方同意在可能範圍內,應儘速並至遲在本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的十天以內,將所有在被俘期間死亡的戰俘姓名、國籍、級別及其他有關材料提交對方。
   (九)雙方同意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應協助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平民返回家鄉,恢復和平生活。
   (甲)聯合國軍應准許並協助原住於現在軍事分界綫以北而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前、流落於現有軍事分界綫以南的平民返回其家鄉。朝鮮人民軍及中國人民志願軍應准許並協助原住於現有軍事分界綫以南而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前、流落於現有軍事分界綫以北的平民返回其家鄉。
   (乙)雙方最高司令官負責將上述協議之內容,在其所控制的地區內廣為發佈,並責成其有關民政機關,對所有上述願意返鄉的平民予以必要的指導與協助。
   (丙)雙方在軍事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即各派校級軍官二人,成立協助失所平民返鄉委員會,在軍事停戰委員會的督導之下,負責辦理協助上述返鄉平民通過非軍事地區及其他有關事宜。該委員會如對其有關任務的任何事項不能達成協議時,應即提交軍事停戰委員會决定之。協助失所平民返鄉委員會的會址設在軍事停戰委員會總部所在地附近。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釜山
相关地名
仁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