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工業生產中的節約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6760
颗粒名称: 蘇聯工業生產中的節約制度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2月14日,当代日报刊登一篇蘇聯工業生產中的節約制度。
关键词: 蘇聯工業 節約制度 經濟

内容

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李何
   有一次,我們在莫斯科謝爾巴科夫絲織廠參觀,當我們走到織布機跟前的時候,紡織廠的總工程師請女工接線頭給我們看。女工在斷綫的地方迅速地接了綫,摘掉了接綫後多餘的不到一寸的綫頭。總工程師馬上從地上揀起這根綫頭,嚴肅地批評了女工,說摘掉的綫頭太長了,並且向女工解釋了積少成多的道理,叫女工注意節約。這件事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使我們認識到了一寸綫頭包含有原則問題,同時也引起我對蘇聯節約制度的注意。
   蘇聯經濟企業的工作人員,尤其是主管人員,把節約看作時刻要遵守的經常的制度。這是偉大的斯大林所指示的原則。遠在一九二六年四月,當蘇聯走向工業化大建設的時候,斯大林和古比雪夫代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向全黨發出一封「關於爲節約制度而作的鬥爭」的信,信裏强調指出:「在我們缺乏設備的情形下,最大限度地減縮一切非絕對必需的以及沒有也過得去的開支,儲蓄每一個小戈貝克,爲我們工業的需要有系統地積累資金。」「為節約制度所作的鬥爭,應當成為經濟機關的一切領導者和管理者的事業,尤其是在經濟機關工作的一切共產黨員的事業。」
   多年來,蘇聯人民根據這個原則建立了節約制度,他們把節約制度當作正確地經營、管理生產企業的根本方法之一。在蘇聯進行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時期,節約制度在保證積累資金和保證資金的正常用途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蘇聯進行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節約制度保證了對前綫的源源不絕的供給;例如,當時雖然許多廠、礦、電力站淪入敵手,但是由於充分地發揮每一寸鉄、每一塊煤、每一度電的力量,蘇聯工業仍能節省了幾百萬噸鐵,幾十萬噸有色金屬和幾十億瓩時電力。戰後,蘇聯在發展國民經濟和加緊共產主義建設當中,更加重視節約制度。在生產中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節約競賽運動。
   蘇聯生產戰綫上的集體或個人,在尋找節約的可能性時,總是特別注意原料、材料、燃料和電力。因爲這些資料是工業產品成本的主要成分:它們平均佔成本的百分之七十(在機器製造業部門低些,在冶金、化學、伐木、製革、紡織、食品等工業部門高些)。因此,合理地使用原料、材料、燃料和電力,以減低這些資料在每一件產品上的耗費,就能够使得產品成本降低和資金積累增高。人們至今還珍重和堅持着莫斯科庫巴維因細羢廠女工羅日聶娃和莫斯科「巴黎公社」製鞋廠女工科拉貝爾尼科娃所先後發起的全國規模的節約運動——全盤節約材料並且用節約下來的材料生產超額產品的運動。由於推行這個全盤節約運動,蘇聯紡織工業工人在一九五〇年超計劃出產了二千四百萬公尺的棉織品和蔴織品,三百二十五萬公尺的毛織品,百餘萬公尺的絲織品;蘇聯一百五十三個製鞋、製毛皮、製氈企業在一九五〇年額外出產了二百五十萬雙皮鞋、十八萬八千雙氈鞋和許多毛皮貨。這就是節約每一寸線、每一寸皮的結果。偉大的共產主義建設工程開始以後,哈爾科夫運輸機器製造廠的工人提出了爲增加偉大共產主義建設工程的資金而節約金屬和材料的競賽。他們在一九五一年第一季節約了一百一十噸生鐵、一百八十七噸重油、二十五噸汽油、約二十噸揮發油。蘇聯一九五一年總發電量高達一千零四十億瓩時,工業上廣泛地使用電力,因此節約電力有巨大的意義。莫斯科的工業和運輸企業一九五一年頭十個月就節約了一億八千二百萬瓩時以上的電力;利用節約下的這些電力,足够生產一百萬噸鋼,或者三億六千四百萬雙皮鞋,或者二十億公尺布。
   愛護現有的裝備、減少裝備的修理或停頓、延長裝備的使用期限、發揮裝備的潛在能力——這是蘇聯斯塔哈諾夫式工作者所注意的節約的另一方面。烏拉爾汽車工廠女工納查羅娃所發起的更好地保護裝備的運動,還在推廣。一九五一年初,莫斯科第一球軸承製造厰百分之七十三的裝備,列寧格勒碳化器工廠百分之六十八的裝備都採取了負責保護制。現在蘇聯機器製造業中正在推廣哈爾科夫拖拉機製造廠先進工人所發起的競賽——用多次修復廢置工具的辦法,來節約地和有效地利用工具。這個工廠的合理化建議者曾經組織了混合組,以解决修復和利用廢置工具中的技術問題。修復廢置工具,使這個工廠在一九五一年五個月中在工具上節約了一百五十萬盧布,並且節省了八噸製造工具用的鋼。蘇聯機器製造業那樣突飛猛進(僅在一九五一年就製造出四百多種新式的機器和裝備),還這樣講求節約;這充分表現了在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的蘇聯,工人對於國家財產所採取的負責的態度和認眞的精神。
   在蘇聯的節約制度中,減低產品成本的運動佔有重要地位。我們知道,每件產品的成本,是由生產它時所花費的原料、材料、燃料、電力、裝備的折舊、工人的工資,以及工廠的行政開銷等構成的。因此,減低產品成本是生產中各個指標節約的集中表現。要減低產品成本,就必須努力減低物資和勞動的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廢品,提高質量,改進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產品的成本愈低,企業的利潤就愈高,資金的積累就愈快。減低產品成本的運動對於提高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是有直接影響的。
   一九叫八年蘇聯曾出現了爭取超額積累的運動。本來蘇聯的廠長基金是由企業利潤和國家獎金組成的。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蘇聯部長會議作出了决定,指出廠長基金的來源「是企業利潤,而在按照計劃得不到利潤的企業,則從減低產品成本中節約」。這個决定促使許多企業改善它們的經營管理。一九四八年初,莫斯科九個工廠發起了放棄國家獎金的運動,用節省開支減低成本的辦法來增加積累。當年八月,爭取超額積累的運動普及到了全國。當年年底,增加的超計劃的利潤達到六十億盧布。
   一九五一年初,羅斯多夫「無產者鉄錘」工厰進行了全盤超計劃減低產品成本的競賽。工人們在工資、材料、電力、蒸氣、水、裝備的保護和小修理、工具的耗損、運輸的費用等構成產品成本的各方面力求節約;例如:一個廢品檢查員做兩個檢查員的工作;機器油的分配由一個工人兼管;機器的部分修理由各生產組自己動手;對機床實行負責保護制以減少修理費;更經濟地切裁材料;甚至於節約到把工作服修補再穿。由於大大小小各方面實行節約的結果,這一個工廠一九五一年將爲國家節省一百多萬盧布。在蘇聯地方工業工會中央委員會的提議之下,俄羅斯聯邦地方工業已有一百二十九個企業推行這個競賽。一九五一年第一季,它們減低了成本一千五百萬盧布。
   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在一九五一年七月第六届全體會議的决議中曾經指出盡量減低產品成本,是目前競賽的主要任務之一。從這以後,減低產品成本的運動更形活躍。一九五一年八月莫斯科「海燕」皮鞋廠列甫秦卡和穆哈諾夫所發起的在每一個操作上減低產品成本的運動,繼續在全蘇聯推廣着。機器生產的分工是非常細密的。「海燕」皮鞋廠出產每一雙鞋,要經過一百三十道不同的操作。在每一個操作上減低產品成本的競賽,使工人分析和明白自己操作上產品成本的具體內容,從而積極地在自己的操作上力求節約原料、材料、電力,更好地使用機器和工具,提高產品質量。這是具體保證減低產品成本的運動。這個運動已經產生了驚人的成績,拿「海燕」皮鞋厰來說,從八月到十月進行競賽的這個月間,它總共節約了一百八十八萬七千平方公寸面子皮和十四噸以上的粗皮,用這些材料製造了七萬八千雙皮鞋;由於超額減低成本,增加收入達一百六十二萬五千盧布;勞動生產率提高百分之六·九,生產計劃完成百分之一〇六·七;在第三季競賽中獲得了蘇聯部長會議的優勝紅旗,這些成績還只是初步的成績。
   在蘇聯,減低產品成本不僅是增加國民經濟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是減低物價的一個重要條件。戰後蘇聯人民勞動熱情所取得的減低產品成本的成績,爲四次減低物價也就是爲提高自己生活水平造成了有利的條件。而減低物價和提高生活水平反過來又促使人民勞動熱情更加提高,產品成本更加減低。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越性的一個具體表現。一九五一年蘇聯減低產品成本的計劃又將超額完成,單在工業方面節約的資金就將達二百六十億盧布。
   蘇聯節約制度是靠經濟核算來保證的。蘇聯廠礦廣泛推行着廠礦、車間、分段、生產組的經濟核算。經濟核算的目的就是要減低成本和提高利潤。實行經濟核算,才能統計出,不是估計出,成本的準確數字。現在,蘇聯企業中正在推廣着個人經濟核算的競賽。個人經濟核算,使集體和個人清楚地知道節約或浪費的情形,因而更深刻地認識節約的必要和如何節約。個人經濟核算的發起人,上伊設茨克工廠煉鋼工人彼得·查伊克在一九五〇年節約了値十八萬六千盧布的材料和電力。全厰煉鋼工人由於實行個人經濟核算一九五〇年節約了二百二十五萬盧布。
   (新華社北京十二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莫斯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