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鐵器手工業怎樣組織聯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4250
颗粒名称: 嘉興鐵器手工業怎樣組織聯營?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1年11月16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嘉興鐵器手工業怎樣組織聯營的文章。
关键词: 組織 聯營 業務

内容

(本報嘉興訊)嘉興市鉄器作手工業共有二十九家,其中製作農具的有十一家。各鐵器作過去由於分散經營資金短絀,出品規格不統一,品質低劣,因此業務不能獲得發展。現在製作農具的十一家鐵店,已組織聯營。茲誌經過情形如下。
   (一)鐵器手工業原來
   經營情况
   ㈠資金短絀:二十九家共計資金一五、四四六萬元,平均每家僅五百餘萬元,最大的一家亦只一千八百萬元,最小的僅三十萬元,因而在採購原料上只能隨需隨購,完全在上海販運商手中另星購進,因之加重了成本。
   (二)營業清淡:該業分農具店及用具店兩種,農具店淡旺月全年平均每月營業額爲二、一〇〇萬元,用具店平均每月營業額爲一、八五〇萬元,全業爲三、九五〇萬元,平均每戶每月營業額爲一三六萬元。
   ㈢經營方式墨守成規,盲目生產(不根據農村之需要),同業間盲目競爭。技術上不公開交流,不互相改進。
   (四)規格不統一:例如同樣一把鐵耙重量有四斤,四斤半,五斤,參差不齊。
   (五)會計制度不健全:全部鐵店都是家連店,家店支出不分,均取之於營業收入。沒有健全帳册,盈虧無法計算,成本核算亦難準確。
   (二)各農具鐵店組織
   聯營經過
   鉄器手工業各農具店今年曾先後兩次籌組合營,但均告失敗。其原因主要的有下列兩點:㈠沒有詳細研究具體情況,單憑主觀出發草擬章則計劃,因此無法實行。㈡各店家對合營缺乏正確的認識,單純的依賴合營解决困難,因而產生資金充裕的店家抽逃資金的現象。(三)開支不合理,資方每一家屬都由合營機構發給一升米。各店家把與本身稍有關係的人,都作爲家屬,以便在合營機構內多領津貼。
   爲了配合土改後農村大生產運動,滿足廣大農民添置生產工具的要求,嘉興市府工商科於九月中旬,輔導各農具店組織聯營,首先打破了他們因二次聯營失敗,怕聯營攪不好的顧慮,並配合進行愛國主義敎育,指出爲了加强抗美援朝,必須改善經營,貫澈執行愛國增產,並指出手工業在目前的發展方向,使他們建立起聯營的信心。然後在不妨害生產的原則下,召集會議,進行討論。經過半個月的反覆商討,决定了組織聯營的具體辦法:
   ㈠聯營社採取聯購分產聯銷的組織形式,聯營組織對於生產部份只負監督、驗收責任,不負損益責任。
   (二)爲了克服資金不够週轉的困難,田各廠自動認股,確定以二千萬元基金,作爲採購原料的週轉金。
   (三)盡量樽節開支,除聘請一名專職會計支薪外,其他兼職人員均為義務職。
   ㈣爲了做到加工與原料分配的公平合理,確定一律以生產能力作爲標準。
   ㈤防止產品不合規格,在章程內訂立了獎懲辦法,公約內訂立了對於製成品不合規格因而受損失者,由原製造店負責。
   ㈥除農具部份聯營外,關於修理及另星的鉄器用具製造,仍各自獨立經營,使各廠不致在聯營業務未開展前生產力受到束縛。
   這次經過充分的準備,聯營組織已順利建立,並已於十月間開始業務。營業範圍是農具,其種類有:鋤頭、寧波鋤頭、括子、墾地鐵耙、板子鉄耙、大鉄耙、雙龍鉄耙、山支、方頭竹刀、草刀、柴刀、葉刀、桑剪、旱犂板、水犂板、耙釘、鉄槳、犂套、菜花鍬、林子鍬等二十餘種。
   參加聯營組織的有製農具鉄店十一家,共有勞動力計三十六人。生產工具有大爐十一隻,小灶五隻,每月可製造鋤頭一千六百把、鉄耙二千把、草刀六千五百把。(立邦)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立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嘉興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