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鄕物資交流看輕工業的發展方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2747
颗粒名称: 從城鄕物資交流看輕工業的發展方向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筆者從城鄕物資交流看輕工業的發展方向解析。
关键词: 筆者 輕工業發展 方向解析

内容

中央人民政府工業部副部長王新元
   (一)
   擴大城鄉物資交流,是一九五一年財經工作中的重要經驗之一,也是恢復和發展中國輕工業重要關鍵之一。
   我國農村副業及土特產是非常豐富的,分佈的地區廣,生產的數量大,僅土特產有兩千多種,佔全國農民總收入的很大比重。根據不完全的統計,一九五一年各區的土特產總值佔農業總收入的百分率如下:
   華東區25%商品糧、棉花、烤烟
   不在內。
   西南區35—40%貴州46種土產,與農
   產品總値相等。
   東北區26.1%總計合紅糧470萬噸。
   內蒙區50%土特產與農產總値相
   等。
   中南區33.3%經濟作物多達50%。
   西北區30%
   總計全國土特產的生產總値,當在每年農民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由此可知土特產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一般的說,農民收穫的主粮,祗能維持其最低限度的食用,幾乎是完全依靠土特產的出售,來購買工業產品,以滿足其生活與生產上的需要。可以說,土特產是測量農民購買力的主要標誌。土特產能售出,必然增加對工業品的要求,隨之可以適當地改善農民的生活,和改進農村生產的方法。反之,工業品必然沒有出路,農民生活與生產必然無法改善,因此工農聯盟也缺乏可靠的物質基礎。所以擴大城鄉物資交流,不單純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任務,也是一個政治任務。
   (二)
   自人民政府號召擴大城鄉交流以來,時間不到一年,已經收到巨大的效果。各地舉行的土特產交流大會,鼓舞了全國的人民,使一切土特產,能够作全國規模的暢銷與遠銷。東西南北,無遠不及。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僅僅通過展覽會等簽定的交流合同與協議,共達兩千零六十八件,總値達一萬九千三百一十億元,其中:
   華東銷往西北、東北、中南9.450.000斤
   西南銷往華東、中南、西北、華北17.6 00.000斤
   中南銷往東北、華北33.500.000斤
   內蒙銷往華東、中南、華北1.150.000斤
   西北銷往中南、華東、華北、西南3.1 38.000斤
   東北銷往中南、華東、華北4.380000斤
   華北銷往中南、東北、華東、西北15.110.000斤
   這一次在天津舉辦的華北區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將更加擴大交流的規模、範圍、種類與方法。
   除了國內的廣大市場以外,這一年來,也擴大了國外市場。美帝國主義的「封鎖」,並沒有嚇倒我們;相反的,我們在一切方面已經擺脫對帝國主義的依賴,實現了獨立自主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扭轉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經濟,改造成爲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土特產和手工藝品如果能够更好地改進包裝與規格,也可以大量地向蘇聯和新民主主義國家輸出。
   因爲土特產的交流,工商業隨着大爲好轉,以北京、天津、上海、靑島、重慶、西安、開封、漢口八個大中城市爲例,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比較開業的工業戶數增加290%,商業戶數增加258%,而歇業者工業減少爲33%,商業減少爲43%。今年上半年新就業的人數,達十二萬餘人。各業的資金,也大爲增加,銀行儲匯業務,半年來增加了三倍。各行各業,凡有利於國計民生者,普遍繁榮,市場的規律,也有「淡季不淡,旺月早臨」的現象。這說明:「土產一動百事俱興」是符合實際的。
   城鄉物資交流的另一個收穫,是保證和發展了工業原料的供應,倒如:江西、浙江,組織八千三百噸竹漿,供應了上海的造紙工業;皖南出產松烟,代替美貨作爲火柴頭的黑色染料,價格比美貨便宜三、四十倍;廣東的松香今年產量超過去年兩倍,特種松香的品質也提高到七十八度,成爲最好的松香;皮棉的每畝產量,比去年平均提高三斤;蔴皮蔴袋基本上已能自給;其他如烤烟、油籽、小麥、甘蔗、甜菜、蠶絲等等,都促進和保證工業的繼續恢復與發展。今年的豐收,和土特產進一步的擴大交流,是對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
   農民因土地改革的完成,繼以土特產的大交流,購買力已有顯著的提高。根據不完全的統計,西南區農民購買力較解放前增加60——80%;今年與去年相比,東北提高40%,皖北提高一倍,浙江提高60%,西北及少數民族區提高20——60%不等。農民的生活的改善,表現在添衣換被,修房蓋屋,購買生產工具、種籽、肥料及生活日用品,尤以經濟作物區,反映最爲顯著。農民所需要的東西,大致可歸納成下列各類:
   服裝類:布疋、棉紗、膠鞋、襪子、背心、毛巾等。
   日用品類:碱麵、肥皂、窗戶紙、火柴、扣子、針、鞋帶、木梳、顏料(靑、藍、綠、紅)、煙斗、頭油、牙刷、刀、剪、煤油、飯具、鏡子、髮夾、熱水瓶、搪瓷品、雪花膏等
   食品類:鹽、豆油、麵粉、紅白糖、醬油、酒、紙煙等。
   農具類:鏵、鋤、□、鍬、鋼叉、打蒿機、鋤草機、膠輪大車、改良水車、噴霧器、播種機、軋花機、小型動力機、抽水機等。
   文具類:鋼筆、鉛筆、紙張、日記本、帳簿等。
   除此以外,在經濟作物區,普遍要求自行車、手電筒、及建築器材(水泥、木料、釘)等。
   不僅在數量上要求大,品質上也逐漸要求高,這說明農民是輕工業產品的最大主顧。輕工業必須面向農村,才能適當地滿足農民的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業的發展,與工農業相互配合。
   (四)
   土地改革與土特產交流,爲輕工業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就是說輕工業的發展方針,必須是「面向農村,依靠國內」,首先要發揮現有的設備能力,盡力爭取原料的及時供應。從發展供銷來發展生產,其次是要廣泛地發展地方的輕工業,增加產量與品種,以滿足農民的要求。
   地方工業發展什麽呢?首先要看農民要什麽,本地能發展什麽。主要的原則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貪多,不嫌小,不拘形式,不好高鶩遠,由小到大,由無到有。一方面要發揚地方的積極性,一方面也要防止盲目性,祗有經過調查研究,愼重設計,防止盲目,才眞正地鞏固了積極性。
   除了機製工業以外,還必須大力組織地方手工業的生產,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根據初步估計,機製工業品,還只能滿足農民20%的要求,其餘80%還是依靠手工業品來補足,由此可見手工業的重要。這一年來,因爲土特產的交流,大大地帶動了各地手工業的生產,今後仍將繼續發展,我們以爲在輔導手工業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要點是:
   輔導的對象——以能暢銷遠銷及為國營工業加工者爲主。
   輔導的組織——以合作社與組織聯購聯銷爲主。
   輔導的方法——以統一規格提高品質降低成本爲主。
   從擴大城鄉物資交流以後,很明顯地看出中國輕工業的發展方向,這兩方面必須是相互推進,彼此提高與循環發展的。也可以說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一個發展的規律。
   (轉載大津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新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