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工人之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9987
颗粒名称: 幸福的工人之家
其他题名: ——記杭江紗廠女工朱鳳寳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0月1日当代报登载了杭江沙厂女工朱鳳寳的幸福工人之家。
关键词: 当代报 朱鳳寳 工人之家

内容

公營杭江紗廠乙班粗紗間的女工朱鳳寳,是廠裏帶頭向馬恒昌小組應戰的模範小組組長。她家住在湖墅霞灣巷,附近鄰居和廠裏工友們都喜歡聽他講「一家翻身」的故事。每次,她都說得那麽激動,當她說到高興的地方,就會掛着感激的眼淚笑起來。因爲她已經深深的體會到新中國給她一家帶來的幸福,改變了她全家的生活。她的心裏,充滿了對共產黨,對毛主席的無限感激與熱愛。因此,也大大的提高了她對工作的積極性,她的小組也當選了模範小組。
   解放前,朱鳳寳的家庭,像所有的工人家庭一樣,她一家六口,是從饑餓、苦難中掙扎過來的。她的父親是搬運工人,微薄的工資全家吃不飽也穿不暖,父親也就這樣的拖累死了。死的時候,連買一口棺材都沒辦法,她媽常哭着說:「要不是為了你們這羣孩子,我眞不願活下去了!」朱鳳寳才十二歲就出來做工,蠶廠、繅絲厰、銹花廠……什麽活兒都做遍了。
   在淪陷時,她又跑過單幇、曾經有七次被沿途國民黨匪軍搶走了貨物,還挨了巴掌,有一次,還被日本鬼子拋進泥塘。但是這些酸辛有時還換不到六谷糊湯上口。解放前的兩年,雖然朱鳳寳的大妹妹朱鳳弟進了第一紗廠的布機間,但是在物價一日數漲的情况下,一家五口的生活仍舊是十分艱難的。鳳寳說:「那時我們的工資,除了只够管牢嘴巴外,別的啥也不用想買。我那辰光做工,啥腦筋也不動,頭兒斷了也懶得接,做夜班沒人看見就走空亨斯,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拿了工錢買點啥東西?但是,儘管算盤打得周到,物價一漲,又都落空了。」
   杭州的解放,使朱鳳寳重見天日,她興奮的迎接了這個快樂翻身的日子,她知道:從此世界就要變了,在兩年來不斷的積極勞動中,已改變了她家庭的面貌。同時她十八歲的小妹妹朱星寳也考進了杭江紗廠,做了粗紗間的養成工。星寳說起這樁事時總是非常感動的:「從前進厰來要靠牌頭大,要生得漂亮!那裏輪得上我們?進來後更要受工頭的壓迫和剝削,現在我進廠來,過這種好日子都是毛主席給的呵!」她弟弟永昌也在今年進了杭州建築公司,家裏五個人就有四個參加了勞動,只有鳳寳媽一個人留在家裏照顧家務。四個人的每月工資,除了吃飯還有一百二十萬的收入。再說現在物價平穩,一個錢就可派一個錢的用場。現在她家每個人的衣服都齊了!棉的、單的、列寧裝、襯衫什麽都有。每人都有一只手錶,去年十月裏買了一只留聲機,最近永昌又置了一輛脚踏車。當鳳寳談到這些時,眼睛裏就充滿了幸福的光彩。一到禮拜天,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不是吃魚,就是吃肉。她媽還要喝點酒,有時全家一道到西湖划划船,或是看看電影,談談鎭壓反革命和搞生產,學文化等問題。這樣一面生產、一面學習,使全家大小的政治覺悟都大大提高,現在朱星寳已參加了靑年團,她媽也不甘落後,担任了居民區的婦女代表,工作很積極。老人家總是笑着說:「我活到五十歲,總算還有今朝一天,是托毛主席福的呵!要是毛主席早來十年,她們爸爸就不會死了!」上個月,鳳寳媽到廠裏去看她女兒,杭江紗廠的副廠長張毅同志親自給她倒茶,陪她談天,老人家感動極了!回來後逢人就說:「從前我也到廠裏去看我的女兒,誰來理我呢?現在,廠長同志却那末客氣的招待我,眞正像一家人一樣。我們眞是翻身了。」朱鳳寳一家就是這樣愉快的生活着!因此大家都羡慕地說朱鳳寳家是光榮的「工人之家」。
   朱鳳寳一家,她們熟愛自己的生活,也熱愛自己的國家,他們懂得:祇有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在人民掌握政權的今天,才有這樣好的日子過。不久前他們全家訂了愛國公約,並以積極增產,捐默飛機大砲的實際行動來保衛這幸福的生活和可愛的祖國。朱鳳寳的愛國公約中訂上了這一條:「產量超過一〇·六亨斯,全部捐獻飛機大砲。」現在他的產量一般可達到一一·三亨斯,最近她又帶頭學習推廣郝建秀工作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成績。星寳的落紗小組減少了一個人工來捐獻,永昌和鳳弟每月捐獻二天工資,他們的媽節約每天的小菜錢,一月也捐獻一萬元,她老人家說:「我們是吃過苦的人家,不能再讓美國鬼子進來,吃第二遍苦了。」
   解放才兩年,這一個長期被迫害的家庭,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廣大的勞動人民都像朱鳳寳家一樣,有了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並且給廣大的勞動人民指出更美好的遠景,朱鳳寳說:「二年來!我們的生活是大大的提高了,但這還不是我們的理想。以後,我更要努力鑽研技術,學習和推廣郝建秀的工作法,加緊生產。我們要在生產上不斷的打勝仗,把國家的經濟建設更加鞏固起來、發展起來,使我們的國家從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那麽,我們今後的生活,才能够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蒋潞
责任者
朱鳳寳
相关人物
馬恒昌
相关人物
張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公營杭江紗廠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