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紅茶增產工作超額完成任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6473
颗粒名称: 華東地區紅茶增產工作超額完成任務
并列题名: 粉碎了美帝的經濟封鎖,增加對蘇聯及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輸出。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1年8月,華東地區的紅茶增產工作,到目前爲止,整個增產較原計劃超額一萬担完成。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增加了對蘇聯及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輸出。
关键词: 紅茶 增產 工作 超額

内容

(上海訊)今年華東地區的紅茶增產工作,到目前爲止,整個增產較原計劃超額一萬担完成。粉碎了美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增加了對蘇聯及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輸出。
   紅茶增產能獲如此成功,首先是由於價格的適當提高。如去年祁門乾毛茶每担合白米四石五斗左右,創造了近十年毛茶山價的最高紀錄,茶農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今年春茶上市時,收購價格又提高了白米一斗至七斗半不等,對今年超額完成增產任務,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由於我國茶葉的製造,尚未擺脫小規模生產,栽培是零星的,初製又是農家副業,顯得特別分散,因此,要完成大量的改製工作,必須由分散集中起來,由作坊式手工業穩步發展爲機製工業。故在今年改製過程中,有了初製所的組織,使之能負起這個任務。如平水區成立了三百三十二個初製所,有三千一百一十一個生產小組參加,包括四萬二千四百八十八戶茶農。這些茶農,採取合工、合茶、合料、合器具等方式,使勞動力和生產工具,都能比較集中地使用,對增產和品質的提高,起了保證作用。
   在製茶過程中、每一茶類的製法,由於步驟上的不同,可使形狀和色香味有差異。這說明製茶是一種高度的手工業技術,因此必須掌握和有組織地運用這種技術,才能保證品質的提高。浙省茶葉改進所設立了四個推廣紅茶中隊,訓練了茶農三千九百三十六名,招聘了技工二千五百多人,在採摘毛茶前後及初製過程中,在技術上指導茶農。但目前還有一些問題:㈠技術的統一還是不够的:如發酵的方法極不一致,有的用水蒸氣,有的用冷發酵,發酵時室內溫度,有二十八度、也有三十度的。㈡技術的靈活運用也不够:如揉捻機不敷應用時,不知利用人工輔助。(三)對初製所的生產管理不够:人員的佈置、各部門間的連繫,很少有健全的管理辦法。這些缺點的克服和技術問題的解决,是改造作坊式手工業爲機製工業奠定基礎的重要工作,必須重視。
   在行政領導、公公關係、公私關係方面,也反映出對改製紅茶工作的影響是深切的。由農林部、國營茶葉公司等單位合組成的茶葉產銷推廣委員會,在各專區、縣以至區和村,都有下一級的推廣組織,這是行政系統上的領導機構。此外有關各專業公司、合作社、國家金融機構,在專業系統下,又具體地佈置了貸款、收購、和吸收貨幣回籠等工作,在公公之間,配合進行。最後,在公私營協商組織中,商定了公私收茶地區,確定了中心的標準價格,使公私兼顧,各得其所。推行這一系列組織工作的結果,在基本上消除了改製紅茶過程中的混亂、衝突和矛盾現象。這成就是應該肯定的。但個別的缺點,仍然存在。一、是私商中的個別投機份子,趁供不應求之際,虛報收購數額,轉讓圖利,或抬價競購,或不按分配數額收購,這是缺乏全局觀點、不從長遠利益打算、混亂了產銷關係的不正當的投機行爲。其次,合作社應明確爲國營公司和社員服務的方針,應認識到全面掌握和制止市場波動,必須通過國營中茶公司來實現。相反,在個別地區,合作社的工作超過了它的應有任務,不按中心標準價格收購,不能全部完成國營中茶公司委託收購任務,並給予私商以受到排擠的不良印象,這都是應該改正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華東地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