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論「改良主義與革命主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6457
颗粒名称: 斯大林論「改良主義與革命主義」
并列题名: ——列寧主義問題:論列寧王義基礎九九一〇一頁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8月25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斯大林論「改良主義與革命主義」”,讲述了在某種意識上說來,眞是「凡施皆善」;在某種條件下,一般改良以及通融和妥協是必要而且有益的。
关键词: 斯大林 改良主義 革命主義

内容

改良主義與革命主義。革命的策略與改良主義的策略有什麽區別呢?
   有些人以爲列寧主義反對一切改良,反對一切通融和一切妥協。這種見解完全不對。布爾什維克十分知道:在某種意識上說來,眞是「凡施皆善」;在某種條件下,一般改良以及通融和妥協是必要而且有益的。
   列寧說:
   「為推翻國際資產階級而進行的戰爭,要比國家間的普通戰爭中最頑强的戰爭困難百倍,長久百倍,複雜百倍;要進行這樣的戰爭,而事先拒絕採用機動手段,拒絕利用敵人間的利害矛盾(那怕是暫時的矛盾),拒絕與各種可能的同盟者(那怕是暫時、不穩固的、動搖的、有條件的同盟者)通融和妥協,這豈不是可笑到了極點麽?這豈不是像我們想攀登一座艱難險阻、未經考察、未通人跡的高山時,却預先拒絕有時要迂迴前進、有時要折轉回來,放棄已選定的方向而試走各種各樣的方向麽?」
   問題顯然不在於改良或妥協和通融,而是在於怎樣使用改良和妥協。
   由改良派看來,改良就是一切,而革命工作不過是用作談話資料,藉以轉移視綫的小事情吧了。所以改良主義策略下的改良,在資產階級政權存在的條件下,必然要變爲鞏固資產階級政權的手段,瓦解革命的手段。
   由革命家看来,却恰巧相反,主要的是革命工作,而不是改良——在革命家看來,改良是革命底副產品。所以革命策略下的改良,在資產階級政權存在條件下,自然要變爲瓦解資產階級政權的手段,鞏固革命的手段,向前發展革命的支撑點。
   革命家接受改良,是要利用它爲連環鈎來把合法的工作與不合法的工作聯貫起來,是要利用它為掩飾物來加強不合法的工作,這種工作底目標就是要用革命精神準備羣衆去推翻資產階級。
   這就是在帝國主義條件下按革命精神利用改良與妥協的實質。
   反之,改良派接受改良,却是爲要拒絕任何不合法的工作,破壞那準備羣衆去作革命的事業,而安息於「恩賜」改良底福蔭之下。
   這就是改良主義策略的實質。
   關於帝國主義條件下的改良和妥協問題,就是這樣。
   可是,在帝國主義被推翻後,在無產階級專政下,情形就有些改變了。在某種條件下,在某種環境中,無產階級政權也許不得不暫時放棄用革命手段改造現存制度的道路,而採取逐漸改造現存制度的道路,採用列寧在論金子底作用這篇著名論文裏所說的那條「改良主義道路」,採取迂迴行進的道路,採取改良和向非無產階級讓步的道路,以便瓦解這些階級,給革命以暫息時間,養精蓄銳和準備實行新進攻的條件。不可否認:這種道路在某種意義上說來是改良主義道路。只是應當記着,這裏有一個根本特點,即在這情形下的改良,是從無產階級政權方面出發的,它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它給無產階級政權以必要的暫息時間,它的使命不是要瓦解革命,而是要瓦解非無產階級。
   於是,在這種條件下,改良就變成與改良相反的東西。
   無產階級政權之所以能够實行這樣的政策,是因爲,而且只是因爲革命在前一時期內的發展規模已很廣大,而開展了很廣闊的場所,使得可以實行退却,用暫時退却的策略,用迂迴行進的策略来代替進攻的策略。
   這樣□從前,在資產階級政權下,改良是革命的副產品,而現時,在無產階級專政下,改良底來源却是無產階級底革命勝利品,即由這些勝利品所構成而為無產階級所支配的後備力量。
   (編者按:以上兩文題目,係本報編者所加。)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