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購買力的新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5950
颗粒名称: 論農村購買力的新情况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1年8月20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論農村購買力的新情况」,讲述了我們國內市場的形成,是以佔人口總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爲基礎的。因此,要想認識一些市場發展的規律,就必須要摸淸楚農村購買力所顯示的方向。
关键词: 農村 購買力 新情况

内容

我們國內市場的形成,是以佔人口總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爲基礎的。因此,要想認識一些市場發展的規律,就必須要摸淸楚農村購買力所顯示的方向;爲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秋收後的農村購買力的『旺季』,我們考察一下今年農村購買力的新情况,對於今後城鄉物資交流的工作,是可能有些好處的!
   首先,今年農村購買力的提高,假如秋收的『年成』不在中常以下,則將是歷史上空前的一年。其所以然的道理,就是由於出現了下列幾種情况:
   (一)將近三億農業人口的地區,已經實行了土改,其餘的也因爲減租減息等政策的實施,廢除了或減輕了農村的封建剝削,從而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爲提高。今年農業部决定要在去年的基礎上,提高糧食的產量百分之七點一。應該指出的是:這增產的七·一的粮食變為商品糧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爲去年在我們農村裏已經基本上消滅了『糠菜半年糧』的飢荒現象。所以,這批增產粮食可能大部份進入到市場來變爲購買力的。
   (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較去年加多了。根據政務院的决定,今年經濟作物的增產計劃是:在一九五〇年的基礎上,全國增產棉花百分之三十六點九;增產烤菸葉百分之三百二十四點八;增產蔴袋用蔴百分之六十九點一;增產紅茶及靑磚茶百分之三十五點一;增產家蠶繭百分之十四點九;增產柞茶繭百分之五十六點八;增產油原料百分之九點八;增產糖原料百分之二十九點一;………現在這些計劃均已初步完成,有的播種面積且略有超過;可見今年經濟作物的產量,比去年是增加很多的。根據列寗在『俄國資本主義底發展』一書中的分析,國內市場的形成,首先是在農民脫離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市場是由自然形態的消費轉變爲貨幣的或支付的消費來形成。』這個過程『同時也就是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過程。」(見焦敏之譯本,頁一二二)這是因為,當農村生産從自然經濟進入到商品經濟以後農民的生產物要全部或大部在市場賣出,同時又要在市場上購進全部或大部的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這樣,就活潑了市場上的商品流通,從而使農村購買力大爲提高。去年江蘇南通棉區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據農業部楊顯東副部長的考察報告,該縣三餘鎭是產棉區,在去年棉花登場以後,市場上的商品銷路,就頓形活躍。如該鎭『在一九五〇年春祗有商店二百一十家,到了同年的十一月就增加到三百五十六家,現在有四百家。……其中布店,春天祗有八家,現在增加到十三家,另有布攤八家。磚瓦行去春只有四家,現增加到九家。縫紉店,原有二家,共有縫紉機四架;現在增加到五家,有縫紉機十一架。以上的商店,不但數量上增加,而且生意好,營業額也迅速地擴大。特別是布業、糧食業、南貨業、磚瓦木業等商店,發展最快。』(見五一年五月十七日人民日報)這裏所描寫的農村購買力的發展情况,對於一般經濟作物的產區來說,也是有其代表意義的。
   (三)農村土產的暢銷。由於人民政府大力推銷土產的結果,使農村購買力大為提高,如每年春季的市場,都是屬於季節性的『淡月』,但今年春季的農村購買力,却仍相當活躍,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各地農村的土產找到了銷路。一般說來,在自然形態的經濟佔優勢的農村社會裏,農民所收穫的農產品,主要的是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只有土產和特產品等,才有可能變為貨幣,進入市場。故凡屬土、特產得到了銷路的區域,其購買力也比較高。如『平原省安陽專區銷出十四種主要土產品九百四十二萬斤,就購進了價值兩億四千萬元的工業品。山西省國營貿易公司在去年十月一日至十二月十日的土產收購量超過前年同期的三倍,工業品的銷售量也超過兩倍半。』(人民日報五一年二月十四日)據估計:全國範圍內土產的產量,約相當於全國農民生產總値的百分之三十;而農業生產所得的淨產値,在一九三三年的估計,是一百二十餘億銀元(請參閱巫寳三等先生所著:『中國國民所得』頁一二),約合小米一千二百億斤左右;百分之三十為三百六十億斤左右,平均以銷售百分之七十計算,則可以投入到市場的購買力,亦達二百五十億斤之巨。『需要决定供給』(馬克思語),經過了人民政府這一年來推銷土產的努力以後,我們相信今後土產的產量,還可能要提高些,那時,從土產品中所能解放出來的農村購買力,其爲數當更可觀。
   (四)全國空前未有的大統一局面,取消了商品流通的人爲阻礙,以往因軍閥割據或戰爭的關係,而使某些商品的價格奇昂的現象,現在已獲得了根本的改善。如東北在一九四六年每噸糧食只能換到布〇·八疋;一九四七年可換到一,七疋;一九四八年可換到二·二疋;到了一九四九年,每噸粮食可換到布三·三疋;一九五〇年已可換到三·五疋。五年內同單位糧食對布疋的購買力已增加了四倍多,這就使得工業品的需要量加多,相對的使農村購買力大爲提高。於今,我們國內市場的形成,已經達到了遙遠的邊疆。如西北過去在馬匪統治時期,少數民族的貿易,幾已完全停頓,而現在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居住在巴顏喀喇山上的果洛族同胞,已經和內地隔絕了三十二年,今年春也組織了一個四十三人的隊伍,運了九千多斤羊毛到達了解放後的靑海湼源。換回去了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像這樣令人感動的例子;我們是可以舉出很多的。由於政府掌握了合理的價格政策,使青海牧區羊毛、牛皮等土產價格,一般已較解放前提高了八倍多;從而使工業品的市場得到了大大的開展。現在,從天津到遼遠的巴顏喀喇山;從繁華的上海到冷僻的昌都;從寒帶的滿洲里到亞熱帶□海南島;我們的商品都可自由流通而毫無阻礙;在我們以往的歷史上,這是一個從來沒有的廣大市場!
   總起來看,由於土改後農民生產力的提高;由於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增加;由於土產品的暢銷;由於全國大統一局面的出現等等;將使我們今年秋後的農村購買力會較以往大爲提高。農村購買力的提高,又可分爲絕對的與相對的兩種。所謂絕對的,就是收入的增加;所謂相對的,就是同單位數量的農(牧)產品,由於交換比率的提高,可以換得更多的工業品。無論是那一種增加,都擴大了市場對工業品的需要!這是我們在考察城鄉交流的問題時所不能不注意的第一點!
   二
   這一節我們打算就農村購買力的性質來討論它的方向。槪括說來,農村購買力可分爲:(一)必需購買力,(二)可變購買力,(三)剩餘購買力等三種。這裏爲說明的方便起見,且先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如下:
   一九五〇年河北省南宮、永年二縣農家收入與支出典型戶調查表(每人每年平均)
   南宮永年
   折小折小
   米數百分比米數百分比平均
   (斤)(斤)(斤數)
   總收入一·三五三七二〇一·〇三六總支出九一九一〇〇六一七一〇〇七六八1.負担一三〇一四·二九〇一四·六一一〇2.生產資料一六一一七·五六五一〇·五一一三3.食料四一九四五·五三二一五二·一三七4衣着一三八一四·九三八六·一八八5.燃料五一五·六、——二六6.日用工業品——四七七·五二三7.雜項二〇二·三五六九·一三八
   上表中收支兩抵南宮縣每人每年可餘四百三十四斤小米;永年縣每人每年可餘一百〇三斤小米;這部份小米暫時被積蓄在農民的手裏,等需用時也可以進入到市場變為購買力,所以就叫做剩餘購買力(這兩個縣是華北老解放區的產棉區,故農民生活比較富裕,一般新區農民大約還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在支出項下,共分七項細目,除『負担』外,其餘六項,我們都假定是要向市場購買的;則上表中第二項到第五項的支出,可以叫做必需購買力。其中如『生產資料』為再生產時所必需支出的費用;此項費用大抵用於購買肥料、水車、牲畜、大車等。如『食料』,『衣着』,『燃料』等項支出,則爲維持生活所必需支出的費用;這些項目是任何一個農民在進行生產或維持生活時所必不可缺少的開支,故叫做必需購買力。上表中第六項到第七項,可以叫做可變購買力。其中如『日用工業品』和『雜項』兩項開支,原材料中沒有指出究竟包括那些商品,但我們不妨假定:一般棉產區農民所購買的日用工業品和雜項等,有自行車,竹壳熱水瓶、手電筒、鏡子、梳子等,爲維持必需生活以外的商品,這些支出可以有,也可以無,故叫做可變購買力。這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商品或這些商品的價格都很貴,農民是可能移這一部份購買力去購買其它的商品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可變購買力所需要的商品種類是很多很多的,這就需要我們國營貿易機關,好好領導市場,譬如說,當我們的日用工業品不够時,我們也不妨向農民多多推銷一些土產品,如黑棗、紅棗、竹筷、草帽等類土產品,農民不買它固然一樣過日子,但如果推銷得好,農民也未嘗不可以買一些;而一般說來,此類產品的來源是比較豐富的,用這類土產吸收了一部份農民的購買力後,可以減少市場對日用工業品的壓力。並且,可變購買力和剩餘購買力也不是完全可以截然分開的,在市場物資供應充裕的條件下,剩餘購買力可以轉變爲可變購買力,反之亦反之。
   這裏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關於必需購買力的問題。在舊中國農村裏,由於殘酷的封建剝削,一般農民的『必需』購買力,是很少能得到滿足的,吃飯是『糠菜半年糧』;保暖是衣不蔽體;現在經過了土地改革或減租減息以後,地租取消了,這部份收入回到農民手裏以後,其出路有兩條:第一條是作爲生産資金;第二條是用以改善生活,初步目標是希望『吃得飽,穿得暖。』農民要『吃得飽』,這主要的是依靠自己所種的糧食;要『穿得暖』,就是進入到市場去購買布疋的那份購買力,一般說來,全國範圍裏的農村購買力,最主要的是表現在必需購買力這一形態上;其中除生產資料外,生活資料中則是以布疋為重心的。例如東北在一九四九年平均每十個人買一疋布,一九五〇年則平均每四個半人就買一疋布了。』從此可見農村購買力所顯示的方向了!
   槪括說來,土改後農村的購買力和解放前地主經濟時代的購買力是有着很顯著的差異的。據估計,全國在土地改革後農民所能免交的租子約有五百億斤左右,這筆購買力以前在地主手裏,主要的是用以去購買一些奢侈品。現在回到農民手裏,除用一部份去作爲生產資金外,其餘則主要的是用以去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一九五〇年某些為地主階級所樂用的商品如捲烟、毛羢等製造業的生產量,都距離戰前的標準很遠;惟獨紡織業(特別是適合農民穿衣的廿支紗的布疋)的生產,却超過了戰前的最高年產量。
   事實很明顯,輕工業發展的道路,就應該按照農村購買力所顯示的方向去走。這是我們在考察城鄉交流的問題時所不能不注意的第二點。
   三
   總之,我們的城鄉交流,是處在一個過渡社會的轉換期中。舊的爲官僚、地主階級服務的工業生產,還沒有來得及馬上去適應新的情况——面向農村。矛盾雖不是一時就可以解决的,但人爲的努力,是可以減輕一些困難的。
   一、今年秋收以後,老解放區農村可能出現許多剩餘購買力。這就需要我們去設法鼓勵農民儲蓄。如人民銀行今年春天在察哈爾省派出了兩百多個農村金融工作小組,用有獎儲蓄、保本保値等方法鼓勵農民存款,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吸收了四十五億以上的存款。該省人民銀行所舉辦的有獎儲蓄,農民存戶要佔百分之七十。
   二、爲了滿足今年農村中必需購買力和可變購買力的需要,我們目前的工業生產品,還相差很遠。因此,我們還得大力發展作坊手工業、家庭手工業、農家副業等一切產品,來彌補工業品不足。只要我們做好商品流通的工作,問題是多少可以解决一些的。如河北省去年農民所購買的商品中,手工業產品要佔百分之八十,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特別是上面所提到過的布疋,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工業生產,藉以滿足農民的需要。
   三、我國農村遼闊廣大,各地情况亦不大相同。老解放區和新解放區的經濟條件不同,棉產區和粮產區的需要也有差異,少數民族區域和內地農村的需要也有不同。為了搞好城鄉交流的工作,我們還得認眞的去調查研究,按不同的需要去供給物資。掙脫了封建枷鎖的廣大中國農村,到處都在呈現出一片蓬勃的新氣象,爲了隨時瞭解發展中的農村購買力的情况,筆者認爲黑龍江省設立「城鄉互助委員會」的經驗,是值得推薦的。這個委員會的成立可以有下列好處:
   (一)可以隨時掌握農村經濟的發展情况,加强了對供銷工作的領導。
   (二)加强了縣級黨政對各經濟部門的統一領導,使各部門的聯系和配合更形密切。
   (三)可以有計劃的組織和指導私商去積極地參加城鄉物資交流的工作。(請參看新華月報第四卷第一期頁二六〇。)(摘自經濟周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