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蹻工」和「巴蕾舞」和「歷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1773
颗粒名称: 二、「蹻工」和「巴蕾舞」和「歷史」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蹻工」和「巴蕾舞」和「歷史」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蹻工」 「巴蕾舞」 「歷史」 关系

内容

看到幾次女演員的蹻工,只是覺得這是一種「苦刑」。看戲而使人聯想到演員受苦,這無論如何是不痛快的事。
   尤其是舞劍的場面,我只感到舊社會的統治者,是如何地把對婦女的酷刑後果,當作自己酒醉飯飽之餘的「寄情」所在。而被統治者目爲「伶人」的演員們,積多年眼淚而苦練成功的蹻工,其代價不過換
  
  得當時的統治者們幾聲無聊的怪聲喝采。
   喜歡看「蹻」的先生們應該謝謝南唐李後主,這位金粉帝王,給已經失去人格地位的中國婦女再加上一種肉體的摧殘——纏足,於是對婦女虐待狂的欣賞觀念流傳了九百多年。於是侮辱女性的舞台形象「
  
  踩蹻」,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認爲踩蹻是一種「美的姿態」,這種見解和李煜欣賞女性的小足有什麽基本上的區別呢?
   可是當一位能踩蹻的且角登台之時,居然有人在戲刋上主張不必廢蹻,並且以『巴蕾舞』和『京劇取材於歷史,歷史上有個相當長的時期,女性是纏足的。』為例,作為不必廢蹻的理由;這種理由,確是
  
  使人驚奇。
   發揮愛國主義精神,澄清舞台形象是今天戲改首要的條件,踩蹻在今日舞台上,已無保留的必要是一致公認的。而居然仍然有人硬要保留。
   誠然,『巴蕾舞是用足趾支持全身,瘋狂地旋轉的』。可是,我們能找出巴蕾舞和踩蹻之間相同的社會意義嗎?今天大家主張廢蹻,其主因就在因爲踩蹻表現中國歷史汚點的這個社會意義上。
   不錯,『京劇取材於歷史,歷史上有相當長的時期,女性是纏足的』,何况今天正在提倡歷史主義。可是歷史主義是這樣庸俗的嗎?如果眞的這樣,保留在舞台上的形象是什麽呢?這簡直不堪想像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河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