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决不是中國農民的典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7568
颗粒名称: 武訓决不是中國農民的典型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5月26日,当代日报登载了关于武訓决不是中國農民的典型的内容。
关键词: 農民 武訓 革命 鬥爭

内容

讀了人民日報和「文藝報」上發表的幾篇批判武訓傳的文章,得到了很多而且很重大的啓示,這是說:它也批判了我的錯誤看法。
   束縛於二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上的中國農民,固然由於不識字而備受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但在農民生活中的本質的要求,並非向地主階級爭取受敎育的權利和機會。主要的是要活下去。即推翻那個剝削制度,而首先獲得生活權利—土地。但我們看武訓是怎樣的做法呢?他卑躬屈膝,任打任駡,祗不過爲了討幾文錢,辦個學堂,以爲只要農民認識字,就可以同地主階級爭一日之短長,就可以不再做牛馬!我們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來,這種做法——鬥爭方法,是投降的,並不是反抗的。「武訓傳」中也指出了兩條鬥爭路綫,,周大的路綫(革命鬥爭)和武訓的路綫(行乞興學),最後,肯定了武訓的道路和成就,而完全忽視了乃至於歪曲了當時的革命鬥爭,這是很危險的看法,這樣的結果,等於叫千萬農民,乾脆的倒向地主懷抱裏,馴服的做牛馬。歷史清楚的告訴我們(從最早的秦代農民起義到近代的太平天國革命)農民階級要想翻身,那只有一條路:武裝鬥爭。我們沒有看到過在歷史上像武訓那樣的方法對革命有所貢獻,反之,那樣的做法,是主觀的,唯心的,對革命事業是有着絕大的危害性的。
   武訓思想上另一種成份是「奴性」,封建王朝之竭力推行儒敎,其目的,是要把廣大人民都拘束在君臣,父子,那種奴性的地位上。武訓行乞興學的實際結果,是幫助了地主階級造就了一批奴才。今天,我們對武訓和他的事業倍加讚揚,這說明了我們思想上是異常混亂,而且是可怕的混亂。當「土地改革」正轟轟烈烈進行並且已經完成了的今天,我們捧出了一個武訓,說:「看,武訓是中國歷史上勞動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幟!』」,又說:「武訓才是中華民族勞動者的典型!」………這簡直是在向後退,這樣的爲奴性思想而廣為傳播,它之對於新中國革命事業的毒害是不可饒恕的。這是大大地捧了地主階級,而侮辱了農民階級。讓地主階級沾沾自喜:「沒我們,你們窮老百姓能幹出什麽來?」
   歷史上每一次的起義行動,農民始終是最基本的羣衆和熱烈的支持者。「武訓傳」一片把武訓宣傳爲一個勞動人民的典型,是絕對錯誤的。中國農民在歷次的革命鬥爭中,表現了他們的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對統治階級的强烈的仇恨。但,我們在武訓身上看到的是:卑屈、馴服、奴顏、跪拜於地主階級膝下,求他們蔭護,協助他辦義學,在這裏我們一點都嗅不到革命氣息,把武訓看成一個勞動階級的典型人物,是對農民階級大大的汚辱。
   ×××
   這張片子在杭州放映過兩次,看的人不在少數,而是看過的人,莫不一致稱道。可見這該片對羣衆的影響之大,我希望杭州的觀衆(各階層的)—特別是文化敎育界,響應人民日報的號召,熱烈展開討論,凡是有意無意的為該片宣傳過的,都應自我檢討,澄清對該片的一些錯誤的有害的思想
   ·穆鬥·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武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