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漁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7358
颗粒名称: 海門漁網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5月24日,当代日报登载了筆者對海門漁網的介紹。
关键词: 漁民 漁網 漁業

内容

海門位於台州灣,適當靈江入海之處,爲浙東重要漁港之一。由於漁業發達,捕魚之重要工具——漁網需要甚殷,逐漸促成當地漁網業之發展。
   漁網生產爲海門一帶鄕村婦女之重要副業。製網原料爲苧蔴,生產過程分績蔴、紡綫、引梭、結網等步驟。鄕村婦女大多在漁汛前趕製,以供應漁民需要,技術熟練者,黑夜亦可操作。產區以海門區葭沚爲中心,其他如海門北岸之松門、箬橫等地亦屬重要產區。所產漁網除供就地漁民需要外,大部份銷往舟山各島,此外亦有供應石浦、溫州等地需要,並遠銷至山東半島及華北各地,以寧波爲主要集散地。
   漁網種類很多,以「蝦捕」,「大對」及「紅頭」為主(大對,紅頭均爲漁船名稱,是浙東漁民出海捕魚的兩種主要漁船,此處即指這兩種漁船所用的漁網)。在一九三一年本省漁產最盛時期,網業亦大振,年產大對七千口,蝦捕四萬口,加上其他各種漁網,生產總數量約爲五萬三千餘口。以後隨着漁業衰退,漁網生產亦漸減。至抗日戰爭開始,海岸為日寇封鎖,漁民出海受阻,兼以華北、山東各地交通阻塞,運銷困難。產量最低時。曾降至年產五千口左右,僅及十分之一强。抗戰勝利後,漁業雖稍有起色,但以物價波動劇烈,且漁民遭受各種剝削有加無減,貧困日甚,添置新網仍屬困難,網業生產亦難振興。解放後,初以海上殘匪尚未肅清,自舟山羣島解放後,漁業已逐步恢復,尤其今年以來,由於政府發放漁貸,大力扶助漁業發展,漁民出海大為增加,漁網需求日見殷切。省鄕村工業改進所已對漁網生產進行指導,在各產地組織婦女大量生產,供應漁民需要,這對配合今後漁業的恢復和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