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山核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6298
颗粒名称: 昌化山核桃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浙江的土特產昌化山核桃簡介。
关键词: 浙江 土特產 昌化山核桃簡介

内容

山□□一名小胡桃,俗稱山核,為多年生喬木類植物,遍產山區。樹幹最高約有五、六丈,普通的均在三、四丈左右,樹皮光滑堅靱,呈灰白色。春季開花,花色淡黃,葉長而狹,果實圓徑約八分,外皮色黃褐而軟,厚約一分半,含漿液,剝去外皮,即爲肆中出售之山核桃。
   主要產區在昌化的九、十、十一都及於滑的六都,昌化年產約七〇〇萬斤,於滑年產約四〇萬斤。由於種子與土壤關係,以於潛所產者爲優,壳薄而顆大,昌化稍遜。
   山核含脂肪甚多,少食能健脾,多食有礙消化。除閒食外,可榨油,每百斤揀淨之生山核可榨油二十四、五斤,在產區農民榨食甚爲普遍,並且山核油揮發性很强,故產區婦女又代作生髮油用。
   每年以農曆白露前為收穫期,滿山滿隴,結實累累,此時農家男女老小全家上山打拾,先將滿山野草割盡,然後男人登樹用竹桿敲打,成熟之果實紛紛跌落地,婦女、小孩攜籃俯拾載歸,將新鮮之果實留放數日,使鮮果易離核,再盛入特製之木礱中,礱去外皮,即爲山核桃。入水漂去壞子,晒乾,再置人鍋中煮之,六小時,待熟後烘或晒乾,即可出售。
   山核桃在昌化、於濳,尤其是昌化農村中,是主要的副產之一。抗日戰爭前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以手車載運,部份亦有肩挑至餘杭、杭州集散,銷路無法擴展,且運輸費用高昂,農民所入甚微。抗日時期中銷路淤塞,山林頗有荒蕪。戰後國民黨反動派又不重視農村副產的運銷,且設處强購,帶給山區農民的是更多的窮困。解放後,在共產黨毛主席的領導下,城鄉物資交流,已呈現歷史上新的一頁,銷路已逐漸打開。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錢一
责任者
弘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