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土特產(三十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3698
颗粒名称: 浙江的土特產(三十一)
其他题名: 百合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4月16日,当代报刊登一篇浙江的土特產——百合。
关键词: 土特產 百合 產量

内容

百合性涼,可解暑淸脾,營養豐富,加糖調味,芳香可口,山區農民掘取佐餐,或用作點心,出售較少,其中可分種植的「家百合」與野生的「野百合」兩種。
   浙江全省除杭州、嘉興等平原地方不產外,普遍均出產,山區尤甚,以野生爲多,在吳興縣的城東織里區,戴林區一帶,經農民種植,產量甚豐,爲當地主要土產,幾佔農民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四十。
   百合在春天播種,經一、二年或三、四年後,每年秋間即可收穫,從地裏掘出即行出售的稱為鮮百合,不耐藏,將泥土洗淨曬乾的爲百合乾,可磨成粉末,需三百斤鮮百合,才能製一百斤百合乾。
   以吳興縣論,在抗戰前產量爲五萬担,抗戰時,因日寇侵陷,外銷受阻,產量大減,每年僅及二萬五千担,解放後農民生產信心提高,五〇年產三萬担,但以內銷有限,外銷不暢,產量仍未能大量增加。
   鮮百合通常由商販挑運銷賣,百合乾可用蔴袋包裝,每袋三百斤,放高燥處可儲十個月之久,內銷上海、廣東及各城市,外銷香港、南洋羣島等熱帶地方。
   每担鮮百合需種子、肥料、人工等成本約大米六十斤,每担百合乾,約需大米二百斤,五〇年土產公司收購價鮮百合每担八萬元,百合乾每担二十四萬元。收購數僅佔產量的百分之十。
   戰前私商大批經營,運銷海外,獲利頗厚,淪陷時期,經營淸淡,解放後私商經營者甚少,去年以國內銷量不大,外銷未能暢通,每担竟跌至十七萬元,經營與生產者無利可圖,視爲畏途,主要關鍵為未能打開銷路,如能遠途運銷,或運國外銷售,獲利必大。(翁米亞)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翁米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