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土特産十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2172
颗粒名称: 浙江的土特産十七
并列题名: 土鐵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1年4月2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浙江省雲和赤石區復興鄉的梅源、漴頭兩村周圍十里地區,蘊藏鉄礦甚多,但迄未加以新法開採。
关键词: 鉄礦 農民 農具

内容

本省雲和赤石區復興鄉的梅源、漴頭兩村周圍十里地區,蘊藏鉄礦甚多,但迄未加以新法開採,僅有當地住民,於每年十月至次年清明這段時間中,利用農閑,以原始方法開採鉄礦,其法首將礦石搗碎地上,經風雨分解,任溪水自然冲洗,使鉄砂沉澱溪底,在預先設置的砂床、水閘中積滿鉄砂,再掏取倒入土裝爐灶中,用百分之四十松炭,百分之二十的雜木炭,生火煆鍊,俟鉄砂熔解,撈去雜質,注入爐邊池坑内冷却後即爲毛鉄,通稱「雲和土鉄」。需二百四十斤鉄砂,鍊鉄一百斤,年產量四千担,最高達七千担,五〇年僅產一千八百市担。由當地商販收購運銷麗水,再轉運縉雲、永康、松陽等地推銷,供製鋤頭、鉄耙、犂尖等農具及製鍋子等之用。每担成本需大米六十五斤。
   土鉄為雲和農民主要副業收入,山區貧困缺粮,農民常以土鉄出售換取粮食,維持生活。以前土鉄價高到每担値大米一百斤。初解放時,商人低價收購,麗水等銷地價低於產地,農民脫售不付成本,產量減少,在經濟上受影響很大。去年當地供銷合作社爲照顧農民的生活,大量收購運銷各縣委託代銷,在生產救荒上,起了很大作用。產量品質也逐漸提高。
   我國過去在帝國主義壓迫下,向無重工業基礎,所需鋼鉄大量依賴國外供給,以本省言,微至普通農具、鉄鍋等所需鉄料,也感不足,大部由省外運濟,而省內雖有鉄的蘊藏,而迄無人投資經營開採,土鉄品質雖差,但供作農具等用,尙稱適合,如能改善技術大量開採或設廠提煉,對於本省工業的發展,實有重大作用。(翁米亞)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翁米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