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〇年杭市染織布工業的生產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0513
颗粒名称: 一九五〇年杭市染織布工業的生產改造
分类号: G210
摘要: 一九五〇年杭市染織布工業的生產改造。
关键词: 染織布 生產改造 經驗教訓

内容


   杭市染織布工業,解放前原有四百多家厰,擁有布機二千五百台左右,人力機所佔比甚大,一九四九年六月份起,政府通過加工、定貨、收購等方式,給予大力扶植;七月份以後,又由於季節性好轉,因之生產大量發展,新開中小型廠如雨後春筍,至一九五〇年一月份時,廠數增至六〇二家;但大多數爲家庭型及小型廠,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後,資金短絀,基礎脆弱,而且投機暴利作風未除,普遍以商義工;自虛假購買力消失後,又値淡季來臨,滯銷嚴重,大廠多靠代織維持,小廠大部停機減產,甚至關廠歇業,生產極度萎縮,造成嚴重困難。一月份時開工二六〇九台,四月份時只開工一五一〇台,減少百分之四二;生產量由四七、二二六疋,減至二四、〇八四疋,減少百分之四九。六月份起,由於工人在困難中主動團結讓步,鼓勵了資方經營信心,以及茶繭收購起了作用,城鄉交流轉旺,布銷打開,銷貨量由四月份的二三、一八五疋,增至五二、六九二疋;生產量亦提高到六一、〇三六疋,九月旺季,產量直綫上升到八一、五六八疋,較四月份增加三·五倍;銷量爲八五、九七九疋,較四月份增加四倍弱。業務空前繁榮,因此形成十月下旬的紗布產銷不平衡,十一月份政府採取擴大代紡,停止代織的措施,調整紗布產銷關係,布的產量開始減少了一些;但十二月份仍維持着七七、八四六疋產量與七一、五九〇疋銷量,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份各增加一萬疋左右,這是情况好轉的具體表現。
   二
   該業接受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在政府扶植指導下,認識到要維持恢複和發展生產,必須力求改造;因此在經營管理上有了相當的改進,尤其是在組織聯營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一年來大型廠及部份中小型廠,爲了推銷成品,減少業務費用,先後組織了十個聯銷處,擁有八三家單位廠。十二月份起,義大祥、華生、震隆三家布厰並進一步組織遠銷力量,向廣州打開銷路,頗具成績。十月份以後,爲防了止紗價波動,保證棉紗合理供應,全業並組成三五個原料聯購小組,在以產定購的原則下,憑證購紗,對穩定紗價,杜絕投機,起了一定作用。九月一日信中等四廠組織杭州染織布第一聯營廠,由於勞資雙方對聯營的認識明確,信心堅定,成績卓著,因而推動了另外一二三家小型厰,於十二月間進行組織第二、第三、第四等三十七家聯營廠,至此該業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厰家由分散零落走上初步集體經營的道路,爲今後發展聯營組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
   染織布二業在機械、技術的改進,以及品質的提高上,因勞資雙方的認識提高,及國營公司扶植的推動,是有成績的。一年中人力機改電力機二四九台,電狹機改電闊機一七九台,全鉄機增加了三二台,增加的輔助機械有電力紓車一六二錠,整經車三台,筒紓雙用車一台,打包機一台,鉄軸四四只,並且大部由竹□改用鋼□。六月份福利漿紗廠開工後,多數改用機器漿紗,增加了生產効率並改進了品質;又因通過花紗布公司代織,布疋規格漸趨統一,技術逐步提高;過去只能織造大偉呢、灰平條等組織簡單的平織色布,去年卻能大量的織造八磅坯布及十二磅白細布等,以供市場需要;另外被單布、洋紡、蔴紗、細斜、卡其等組織複雜的布,亦能普遍織造,而且保豐、裕濟仁等廠的被單布,在上海亦有很高的銷譽。織品種類從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種增多到一九五〇年的三十三種;品質重量從五磅灰平條提高到十三磅細布,及十六磅粗布;組織從緯密五〇根的單紗色布提高到一四〇根的組織繁複的大偉呢,及一八〇根的燈芯絨;幅度從二七时普通布提高到三六时特細布及五八时的被單布。尤其是元貢呢的製銷,有特殊成績,(元貢呢創製於華北各布厰,以後產區逐漸南移,上海布厰,急起直追,成績優異,出品質地堅韌,色澤光潤,經久耐穿,可以代替進口貨直貢呢之用,銷路極廣。)杭市原有布機,因性能限制,不適於製造元貢呢,而去年利用綢機織造,因機身長於布機一倍,可以加强棉紗拉力,運轉速度均匀,提花機及其他附件靈活牢固,技術容易控制,因之所出元貢呢富有「平感」,紋路顯著,布身平直,斷緯少,無重梭錯紋,跳紗少,無截光等優點)目前品質駕乎上海貨之上,因此銷售地區擴展到上海、華北、中南、東北等地區,再加本市染色絲光設備已在充實中,是非常有發展希望的。品質提高的另一具體表見,即代織布的疵布率逐月降低,根據花紗布公司統計,六月份的疵布率爲百分之六·三八,十二月份降低到百分之四·九一八,□之,產品已逐漸走上標準化。
   四
   在一九五〇年中,杭市染織布工業是有一定程度的改進的,基本上克服了維持和恢復階段中的困難,使產銷情况獲致初步好轉;但就生產改造來說,這祗是一個始,今後必須繼續貫澈執行。根據全省首次棉織工業會議的决定,一九五一年生產的總方針是改善經營管理與生產設備,逐步統一規格,提高品質,降低成本,達到以料以銷定產,穩步的恢復和發展。爲了保證這一方針的執行,必須根據市工商局指示,開展六項中心工作:㈠實行民主管理,建立生產責任制,普遍展開愛國主義生產競賽;(二)改進機械設備,提高品質,實行經濟核算;(三)組織與加强聯營,克服分散落後缺點,改善經營;(四)訂立產銷計劃,調整產銷關係;(五)實行勞動保護設施及勞動保險條例;㈥建立和加强勞資協商會議的組織。其他一切工作,都須環繞這六項中心工作進行,使得全業在現有的基礎上,獲取進一步的好轉。(本報通訊員童士林)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童士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