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市救濟貧苦勞動人民舉辦以工代賑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8463
颗粒名称: 杭市救濟貧苦勞動人民舉辦以工代賑工程
并列题名: 修補主要路綫路面及改善下水道等上、中、下三城區均於十九日起開工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杭州市为救濟貧苦勞動人民,舉辦以工代賑工程,修補主要路綫路面及改善下水道等上、中、下三城區均於2月19日起開工。
关键词: 救濟 人民 以工代賑

内容

(本報訊)杭市以工代賑工作,自去年春夏荒救濟中,各區相繼舉辦了修道路、陰溝、窨穽、水井等工程開始後,九月份起失業工人救濟處又配合展開了修築西山馬路和疏浚浣紗河等較大工程,在組織敎育羣眾、完成建設、達到救濟三者相結合的原則下,獲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也說明了以工代賑是目前城市救濟工作的重要環節。
   在冬令救濟中爲解决城區貧苦勞動人民的生活起見,市民政、建設兩局又重點的展開上、中、下三城區修街道挖溝渠、挖窨穽、排瓦筒、整理工人住宅區和翻修若干馬路等有關市政建設和清潔衛生等工程,經費方面由民政局救濟糧中撥出大米五萬斤作為民工工資,各種工具、水管、石板、沙磚等,由建設局從市政建設費中籌措,於二月十九日起上、中、下三城區正式開工,預期在三月底可全部將主要路綫:城站東西牌樓、撫寧巷、延定巷、金芝廟巷、中正巷、大福淸巷、靑雲街、東淸巷、百井坊巷、三角蕩、白蓮花寺直街、環城西路等處下水道改善及補修石路面,全綫總長度達六千餘公尺(約等於市區至拱宸橋距離),需用人工計搬運工、技術工一萬一千餘工。此次冬賑工程計劃,係根據三個原則擬定:㈠依照以工代賑救濟失業貧苦勞動人民方針,擬辦以多用人工,少用材料而無結構性的工程爲主,如修道路、修溝渠、挖窨穽、整理工人住宅區和改善若干馬路,全部救濟糧以用於民工工資爲主,材料工具等費另行籌措,以求更多的人獲得救濟。㈡所施工程根據目前杭州人民所迫切需要的,而幷不妨礙市政建設的長遠計劃,先以整理、改善、修復進行。㈢工程實施根據時令、氣候、勞動條件作適當的排,使救濟者能在冬賑期間解安决生活問題,而於市政建設和改善環境衛生有益。
   工賑對象除一般貧苦失業的勞動人民外,游民、乞丐如合乎勞動條件者亦可吸收一部份。參加工賑人數計上城區九十名、中城區八一名、下城區一四四名,此項人數中得以百分之三十為固定工,百分之七十為輪流工,另由建設局調派技工配合進行。工資暫時採用按工計算,每人每日發米四斤半,經過一定時間後,再試採以一小組爲單位的「集體計件,按勞取酬」辦法。民工患病或因工作失愼而受傷害,由民政局洽請救濟分會設法解决或介紹至各義診機構免費治療。(民政局通訊組)
   (又訊)上城分局以工代賑工作由民政局撥糧一萬六千斤,已於十九日開始,先修補撫寧巷、福緣巷兩處路面,參加工作者共四十餘人,包括失業工人、貧苦居民。中城分局以工代賑於十九日開始,參加者共九十六人,除貧苦軍屬、失業工人、貧苦市民外,幷有民政局所介紹的皖北難民十一人(係軍屬),艮山區介紹三人(復員軍人二人、軍屬一人),已開始修補的路綫有延定巷、金枝廟巷、南班巷。此次民政局共撥以工代賑糧一萬二千斤。下城分局由民政局厰以工代賑糧二萬二千斤,於十七日召開了貧苦烈軍工屬、失業工人、街頭流浪而有勞動力的乞丐一五二人舉行了座談會,討論了工資及如何提高工作效力諸問題,决定組成十四小組,展開競賽,凡成績優良者,酌情提高工資,以示獎勵,估計可解决一五二人三個月的生活問題;幷在十九日開始進行修補靑雲街、大福淸巷、貢院前、孝豐路、環城西路等十八條街巷。(下城分局民政股)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