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無敵的蘇聯軍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8456
颗粒名称: 舉世無敵的蘇聯軍隊
分类号: G210
摘要: 蘇聯軍隊是一支舉世無敵的軍隊。斯大林曾指出蘇軍有三個特點:它是解放了的工農的軍隊,是保衛蘇聯各民族的自由與獨立的軍隊,是用國際主義精神培養起來的軍隊。
关键词: 舉世無敵 蘇聯 軍隊

内容

蘇聯軍隊是一支舉世無敵的軍隊。斯大林曾指出蘇軍有三個特點:它是解放了的工農的軍隊,是保衛蘇聯各民族的自由與獨立的軍隊,是用國際主義精神培養起來的軍隊。具有這些特點的蘇聯軍隊,有着高度的政治覺悟,知道爲何作戰,並且擁有堅强的後方和全世界無數的朋友和同盟者,這就保證了這支軍隊成爲不可戰勝的力量。
   蘇聯軍隊是從戰鬥裏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彼得格勒年靑的工農紅軍在普斯科夫和納爾瓦附近擊敗德帝國主義干涉者,爲了紀念這一戰役,就把這個日子定爲蘇聯的建軍節。從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〇年,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下,紅軍以高度的英雄主義擊退了十四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干涉軍和國內反動的白匪軍。這支新型的軍隊就在戰鬥中壯大起來,成為捍衛社會主義和平建設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在和平建設年代,蘇聯國力以空前的速度增長着。在從一九二八年到一九四一年的三届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已變成了一個具有先進的工業和繁榮的社會主義農業的强國。到衛國戰爭前夕,蘇聯重工業的總產量超過了革命前工業水平的十一·七倍,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超過四十一倍,輾金屬業超過八十二倍。在這樣的基礎上,蘇聯的國防力量進行了技術上的根本改造,從一九三〇年到一九三九年的期間,蘇聯的坦克增加了四十三倍,飛機六倍半,大砲七倍,戰防砲和反坦克槍七十倍,機槍五倍半,海軍單位增加二·三倍。在斯大林的教育下新的軍事幹部不斷湧現出來,這時蘇軍已是一支具有高度戰鬥質量,有着卓越的指揮人員和充分的技術裝備的現代化軍隊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日本帝國主義者在張鼓峯進犯蘇聯,一九三九年五月間日寇又在諾門坎地區企圖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以進犯蘇聯,都遭到蘇軍的强大打擊,戰爭都以侵略者可恥的失敗收場。
   一九四一年六月,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向蘇聯發動了突然性的進攻,蘇聯由此開始了偉大的保衛祖國的戰爭。在四年戰爭期間,蘇軍從防禦、反攻到擊潰敵人的諸階段上,造成了震驚世界的赫赫戰績,獲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
   戰爭開始時,希特勒曾集中了一百七十個師的優勢兵力,蠢然進犯到蘇聯歐洲部分的腹地。蘇聯在積極的防禦中使德寇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僅在戰爭的頭兩月中,德寇即損失了兵員二百萬人,坦克八千輛,大砲一萬門,飛機七千二百架。到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初,德寇已傷亡了四百五十萬人。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即到一九四二年秋季為止的時期,蘇軍的積極防禦已完全粉碎了法西斯的「閃擊」戰術。
   一九四三年冬,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進行了歷時數月的偉大的保衛戰後進入大反攻,一舉包圍全殲德寇二十二個精銳的坦克師共三十三萬人。在一九四三年,蘇軍在長達一千五百公里的戰綫上結束冬季攻勢,在某些地區已逐退德寇六百至七百公里。這一年的蘇軍在秋季和冬季攻勢中又前進了一千七百公里,澈底摧毁了德寇在整個第聶伯河的防禦體系,到十一月間便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淪陷的國土。
   在一九四四年的歷次戰役中,蘇軍給了侵略者十次強大的打擊,殲滅德寇及其附庸國軍隊一百二十個師,將戰爭推到國境以外去。這一年蘇軍不僅完全解放了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並且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大部國土。
   一九四五年一月,蘇軍在由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一千二百公里的廣闊戰綫上,以一百五十個師和大量的砲兵和空軍展開了大攻势,接連摧毁了德寇東普魯士、從維斯杜拉河到柏林的中央防綫和多瑙河防綫的一切堅固工事,解放了華沙、布達佩斯和維也納。四月十六日,蘇軍以六千三百輛新型重坦克、四萬一千門大砲和迫擊砲以及八千四百架飛機投入戰鬥,一舉攻克柏林,摧毁了法西斯的巢穴。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蘇聯履行同盟國的條約,對日本法西斯宣戰。蘇軍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摧毁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精銳的關東軍。從八月九日到九月九日,共消滅日軍六十七萬四千人。
   總計蘇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共消滅德日軍隊在一千二百萬人以上。
   蘇軍的勝利輝煌地證明了正義戰爭的必然勝利,也證明了蘇聯具有决定戰爭的軍事力量。蘇軍的勝利挽救了人類的文明及其未來免於法西斯災難,這是蘇聯武裝力量對人類歷史的不朽貢獻。
   在戰後年代,蘇聯軍隊把自己奉獻給崇高的捍衛和平的事業,警惕着戰爭販子煽起新戰爭的陰謀。蘇聯戰後五年計劃勝利完成後,國力更爲增强了,一九五〇年工業總產量已超過一九四〇年水平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蘇聯軍隊的强大已成爲世界和平的可靠的保障。
   (新華社北京二十二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