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大壩二十天修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7692
颗粒名称: 八十年大壩二十天修好
并列题名: 治水模範林小苟訪問記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2月14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治水模範林小苟八十年大壩二十天修好的光辉事迹。
关键词: 水利 工程 治理

内容

池淮坂是開化縣的一條有着三道大溝,九道小溝長約二十里的大壩,八十年來從沒人去開通它,十七年來也從沒有一次興修它,就讓它靜靜的躺在那邊。解放前,當地農民除了受够了地主的殘酷剝削外,它,像野獸般的,不知吞噬了多少農民用血汗換來的勞動成果。加上反動派的重重壓榨,當地農民,就在悲慘的景况下,渡過了漫長的歲月。
   也許誰也不會相信:這條十七年來從未興修的壩,能够在短時期内修好,但是林國興(即小苟)却僅僅在他祇有二十天的時間,就領導羣衆把它修好了。他是一個僱農,從十四歲起,就給地主放牛,現在已經是一個四十一歲的中年人了,多年辛酸生活的折磨使他顯得有點蒼老,但他那股勁和他棕色的皮膚,却仍然是那麽年靑,那麽壯健。
   一九四九年五月開化解放後,林小苟在當地幹部的領導下、教育下,積極的參加了農村工作,當了農會主任,他善於聯繫羣眾,因此許多困難的任務,在羣眾的幫助下,都克服了下來,從而很快的在羣衆中建立了聲望。一九四九年該縣農代會號召大家自己想辦法來開通池淮坂大壩,以自己的力量來搞好水利時,林小苟和大夥一樣也有些思想顧慮,經過幹部的教育和鼓勵,終於有了勇氣,但是修壩的資金,却是一個實際的困難問題,結果給他想出了主意,用查出的地主黑山上杉木三百兩碼子,賣掉來作開壩的費用;可是困難又來了,恰巧當時木頭銷路淸淡賣不掉,他就進城找到土產推銷公司,換得了五萬四千斤稻子,高興的趕回鄕裏吿訴大家,開壩本錢有了,大夥要加把勁啊!於是,全村就組織了水利委員會,推選林小苟作主任。
   水利委員會組成後,他就成天的想辦法、搞計劃;將三萬斤稻子用作改善羣眾福利,一萬四千斤稻子留作開壩,同時發動聯絡友村羣眾,提出「天下農民是一家」的號召,解决了三千工的人力。結果原定的三千工、祗用了一千五百九十一工半就完了,並且在工作中湧現了三十幾位模範人物,灌漑了三千八百畝農田,造成去年的產量比一九四九年多產二十萬斤糧食的很大成績,並奠定了一九五一年提高農業生產的基礎。
   林小苟在工作上的特點是能掌握羣眾要求,在辦工作社、領導渡荒、貸種以及護糧、運糧、徵粮等工作中,都表現了大公無私,勇往直前的精神,他的模範事蹟,提供了羣衆以很多學習的榜樣。(烏鵬廷)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烏鵬廷
责任者
林國興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