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改善勞動人民生活而努力(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3201
颗粒名称: 爲改善勞動人民生活而努力(上)
其他题名: 記杭州市一年来的合作社工作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当代报登载杭州市新塘鄉合作社,上城第三合作社發揮了民主管社的作用,進一步的爲羣衆的利益而服務。
关键词: 杭州市 合作社 利益

内容

辦理供銷改善農民生活的新塘鄉合作社
   新塘鄕在本市艮山區,全鄉人口一萬零三百二十人,除靠近市區部份約二千餘人從事小本經營外,其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以耕種爲生,但因地多田少,不宜種植水稻,所以糧食甚爲缺乏,當地出產以絡蔴爲主,年產約一萬三千担;同時大量種植蔬菜供應杭市,年產約七萬担。農民們必需售去農業副產品,來換取食米。因此經濟上的交換關係特繁,以往一切交易均經商人之手,遭受他們的中間剝削甚為慘重。去年十月間杭市總社設立艮山門合作商店,以「高收低售」的價格政策,幫助該鄉農民解决供銷問題,獲得農民擁護,繼即要求組社,在今年三月二十三日成立,以太平門上新廟為社址。開始業務的第一天,供應食米量就達四十五石。以後全鄉勞動人民相繼要求入社,並且毗連的六甲鄉三個行政村也劃入該社範圍,共發展社員戶二三五九家,實際社員人數達七千餘人,佔全鄉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貧僱農佔百分之六十五、中農百分之十六、工人百分之十一、其他為百分之八。由於組社時緊緊依靠農會,因此地主、商人無從混入,成份是很純潔的,因此得以逐步鞏固和擴大。十個月來,在供銷上爲社員減除中間剝削及盈餘收入等。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折合米在三千石以上,幾爲農民全部收益百分之十,而社中盈餘部份也積累了資金五百石米左右,這些成績是很可觀的。
   社中業務,力求能適合社員需要,並隨時聽取社員意見,不斷的改進。供應方面,側重在主要生活資料,第一是食米:採取平均配售,經常保持低於當地市價百分之五左右,在十個月中配售社員食米達一萬二千餘担,如每石低於市價五千元計算,即減少了中間商剝削六千萬元,社中並獲得手續費折米約二百四十石。第二是供應日常必需品:主要的如食油、煤油、醬油、肥皂、火柴、紙烟、布疋等,最近並結合社員季節上的需要,開始辦大批年貨,以滿足社員需要。第三是供應肥料種子,該鄉盛產蔬菜,各農戶需用蔬菜種子數量很大,社中曾向紹興採購波菜籽二十担,每斗成本一萬三千元,即以每斗一萬三千五百元配售社員,頓使商人售價從每斗一萬八千元壓低至一萬六千元。此外並採購大量菜餅、肥田粉供應社員,保證社員種植蔬菜及冬作物有足够的肥料。
   除供應業務外,同時進行了收購業務:第一、收購菜籽:當六月間商人故意抑低收價,每担僅八萬五千元,社中衡量實際情况,即以九萬元收進,以後並根據外地市價折合陸續提高至十四萬元。並以收購之菜籽直接委託加工廠榨製菜油,然後再以低於市價百分之十三的價格配售給社員。第二、收購絡蔴:收購數量近一萬二千担,以今年全鄕產量一萬三千担計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產量已通過合作社了。蔴價始終保持每担平均價八斗米,使社員遲賣早賣都不吃虧。社中經營此項業務手續費獲益折米約四百五十石,使社的基礎更趨穩固。而社員方面,往年售蔴耗費時間甚巨,今年售給合作社便利快捷,例如售一担蔴節省半個工計,一萬二千担即省下六千個工,每工以十斤米計,全體社員無形中收益達六百石米。
   此外並辦理貸款,共貸出食米一千三百石,使社員在生產資金周轉困難時得免除了高利貸的剝削。其次如代售農業稅穀票,大大的便利了社員繳糧的手續和時間,幷保證了秋徵如期完成,共計售出三十萬斤,佔全鄕應繳農業稅百分之八十二以上。
   總之,該社在過去十個月中對改善社員生活已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後並計劃更進一步做到爭取未入社的農民入社,使社成爲農村中經濟中心,以迎接土改後的供糧、供肥、增產和擴大收購業務,進一步改着社員生活C緊密聯繫羣眾推進業務的上城區第三合作社
   上城區第三消費合作社的業務區是鼓樓以南、鳳山門以北、城隍山以東、羊市街以西的區域,現有社員四五三四人,佔業務區內的人口總數約七分之一。社員成份計工人百分之二五·五,個體勞動者百分之二五,公敎職員百分之十四·六,其他店員、小販及家庭婦女等百分之三四·九;社員的經濟狀况,一般均有固定工薪收入,購買力尙平均。
   該社是在去年物價高漲的情况中組成,十二月份社員人數為三一五一人,一、二、三月份相繼增加,到達四七九〇人;這說明依靠工資生活的勞動者,是爲着迫切要求獲得價格平穩的生活資料而結合組社的。
   在一月份米價上漲時,社員在一個月中購米達九二七石,交易次數為三八七六六次,平均每次二升五合,交易甚爲零星;這又說明了合作社是眞正的照顧到貧苦人民,是市民自己減除中間剝削的經濟組織。
   不過在初期業務上雖未虧本,但仔細檢查起來還是失敗的,第一是股金定得太低(每股三升米),故自營業務無法開展。在逐月結算中代售手續費的收入約佔營業總毛利三分之二,說明自營業務的微少,存在着很大的依賴性。第二是沒有瞭解社員的需要,而去滿足他們。社幹祇是憑主觀的要求業務多樣性(如增設花紗布部,而優待低價品很少,社員都不來買);盲目進貨(進了價廉的肥皂,而社員需要的却是品質好的,因而滯銷造成資金積□);機構龐大,用人過多(最多時用職員二五人,開支佔毛利百分之七十)。此外,社本部和二個供應處雖係借用廟宇,而生財設備佔資金比率仍是太大(二千萬股金,生財佔八百萬元),資金的不敷週轉自甚明顯。第三是片面的業務觀點,單純的在做買賣,拚命的想擴社,强調業□忙而不開會,不聯繫社會羣衆,也不重視理監事會。因此,由於社務工作沒有良好的基礎,待市場物價平穩後,社員交易額便日見減短了。
   對於這些情况進行深入研究後,社幹體會到辦合作社不同於開店並通過學習合作社法,在思想上認識到必須聯繫羣衆才能做好社務工作,才能辦好合作社。於是根據華東區合作社整理方案,開展整理工作,首先是進行全面性的社員訪問,重編社員小組,調出五個社幹並配合居民委會,每日訪問兩個組(平均每組四十戶),抱着「家家跑到」的宗旨,認眞深入的進行。在訪問中,社員們提出很多對社的意見,尤其是婦女社員對社特別關懷(根據這些情况,以後指定了一個女同志專門做社員聯繫工作)。訪問之後,立即重新編組社員小組六每組,五十至七十人,共編爲十個小組,在開小組會時解釋了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並選舉小組長,同時爲了使職權一致,又規定小組長爲社員代表。(對小組長人選的要求是:㈠成份純潔;㈡熱心積極;㈢在工作之餘能抽出時間來的人來担任)。編好小組後,即分別召集小組會,在通知時便說明開會不超過半小時,並在「天晴」、「傍晚」「鄰近」的條件下來開會,經過這樣準備,到會的社員就比較踴躍了。其次是產生理監事,爲了使理監事產生照顧到區域的平均和使各小組長加强聯繫,在召開全社代表大會之前,先分三個大區召開小組長聯席會議,分別研究社章及產生理監事候選人辦法,然後舉行代表大會,重選舉理監事,成立理監事會,使社有一個新的健全的領導機構。現在理監事的常會每月一次,監事更公議每月增加一次座談會,互相保證决不缺席,並决定「缺席三次即以候補監事遞補」。由於理監事的熱心負責,就和羣衆緊緊地聯繫起來了(每一理事負責聯繫三個小組),社員也能經常向理監事反映意見,他們提出很多合理的意見,比如:㈠業務應有重點的辦,不要開雜貨店,於是社中便結束了花紗布部而增辦了魚□業務。㈡業務要跟着季節走,目前社中已辦了「年貨」供應。此外並提出要社中公佈賬目,也已開始按月公佈了。這樣在業務上就比較能滿足社員的需要。同時在管理工作上也大大改進,首光是精簡人員,從二十五人減少到十九人,開支減至佔毛利百分之五六;但在工作效率上却相對的提高,物品損耗率減低至米爲百分之〇·三、火油百分之三,食油百分之三。隨着整理工作的勝利完成,業務也就日見增加,比如售米,在十一月份平均每日約二千斤,十二月份平均每日四千斤,增加了一倍,其中售給社員的佔百分之八十,已能滿足全體社員需要食米總量的百分之十五
   總之,上城第三合作社通過整理,已將工作納入正軌,發揮了民主管社的作用,使社與社員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更進一步的爲羣衆的利益而服務。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