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貿易協定部份物資决提前進行交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10912
颗粒名称: 中德貿易協定部份物資决提前進行交換
其他题名: 陳雲副總理答覆記者指出協定對保衛和平有大貢獻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商務代表團協定的部份物資,提前進行交換。
关键词: 中央人民政府 物資 交換

内容

(本報收音)中央人民電台廣播北京二十八日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商務代表團在一九五〇年十月十日簽訂了一九五一年中德貿易協定以後,德國商務代表團除了幾位團員繼續辦理協定中的具體事項留居北京以外,團長齊勒等當即飛返柏林。刻根據兩國間的需要,雙方已經協定的部份物資,提前在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底進行交換。第一批物資不久將要由中國港口啓運。
   又息:塔斯社柏林消息:德國部長會議在十一月廿四日聽取了機器製造工業部長齊勒關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貿易與支付協定的報吿。齊勒强調說:這一協定無論在它的內容和貨物種類來說,都勝過中、德之間以前所訂的一切協定。齊勒並且說:載運中國商品的第一艘商船不久即將從中國港口啓航。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商務團在十月十日在北京簽訂了一九五一年中德貿易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將輸出各種原料,德國將輸出各種工業設備及器材。
   又息:根據十月十日簽訂的中德貿易協定,中德雙方開始換貨時,新華社記者就下列問題訪問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承其答覆如下:
   問:中德貿易協定的簽訂,對中德兩國經濟合作的意義如何?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之間簽訂的中德貿易協定,是中德兩國人民的友好經濟合作的重要標誌。它對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工業化有着重要作用,同時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經濟建設也有很大的幫助,因而使中德雨國人民的力量,得以進一步地團結鞏固和發展壯大。
   問:中德貿易協定的前途如何?
   答:此一協定的商談,是在友好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的,故其進程甚爲迅速,爲中德兩國間的進一步的政治、經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問:中德兩國間的經濟合作,對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作用何在?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以蘇聯爲首的和平民主陣營的兩個重要力量。因此,中德兩國的經濟合作及友好團結將加强中德兩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强整個和平民主陣營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因而也就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分裂德國,奴役德國入民,和發動新戰爭的政策。這對保衛世界和平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