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企業產品,為什麽可通過私商推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5074
颗粒名称: 國營企業產品,為什麽可通過私商推銷?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09月27日,当代日报刊登了國營企業產品,為什麽可通過私商推銷的原因。
关键词: 社會 國營企業 產品

内容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國營企業的產品常需要通過私商推銷,給私商一部份利潤,以便迅速産品運轉,從而迅速擴大再生產,這對全國人民來說,是完全有益的,同時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旣然私商從中取得了一部份利潤,這部份利潤就被私人所佔有,因此就成爲剩餘價值,構成了剝削行爲。
   是不是因此國營企業就不是社會主義性質了呢?當然不是的。國營企業的性質是從生產過程中决定的,而不是從流通過程中决定的,在這裏不能把國營企業的性質和國營企業與私商的關係混爲一談。
   國營企業中的產品由兩部份構成:一、消耗於勞動過程中的生產手段的再生產;二、新生產的產品。後一部份除用於勞動者的個人消費——工資,所剩部份中的極大部份,是用於一、鞏固國防,在目前則是支持人民解放戰爭;二、國家建設事業(如從事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從事文化敎育建設,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三、社會公共福利事業(如衛生保健、勞動保險等)。也就是說,基本上已直接或間接用於保障勞動者自身的利益上(因此,這裏基本上已消滅了剝削。因此,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國營事業是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
   此外,國營企業中的工人,是國家中居於領導地位,是國營企業的主要所有者,因此與剝削關係就絕了緣。工人的勞動力也就不是商品了。雖然,勞動的報酬仍以工資形式支付,但是這種工資已經不是勞動力價值的表現形態,由勞動市場的價值法則,决定其維持一定的生活之所需;而是作爲勞動報酬的社會分配的一個份額,隨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增長,生活水平因之不斷提高。從勞動者和產業的這種關係上,亦可斷定國營經濟是社會性質的
   (南人)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南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