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侵略朝鮮的美軍算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9749
颗粒名称: 替侵略朝鮮的美軍算命
分类号: E297.5
摘要: 1950年7月24日,美國在朝鮮的戰爭中,面臨一項軍事供應問題,「其嚴重之程度,在若干方面,不下於二次大戰中所遭遇的。」
关键词: 美國 朝鮮 軍事供應

内容

(香港訊)華盛頓廿四日消息:據美國新聞處訊:美國在朝鮮的戰爭中,面臨一項軍事供應問題,「其嚴重之程度,在若干方面,不下於二次大戰中所遭遇的。」此項意見是行軍宿營專家在美國國防摘要報告中所提出的。一位陸軍高級參謀官,在第一次正式估計中,槪述路程距離、龐大的噸位,以及朝鮮公路、港口與材料缺乏等各種極大的困難。
   美國在朝鮮軍隊所需要的一切(自大砲至濾水器及修理橋樑的木板)實際上全部均須來自外面。其中大部份須經五千英里越過太平洋運來。那就是說,一支陸軍部隊在美國國內根據地開始準備,而至在朝鮮一處口岸登陸爲止,其間須費時一個月半。
   美國官方聲明稱:「在朝鮮作戰,大部份爲一種掠奪的戰爭」。而且,鑒於目前所有的各項設備,一切問題「至少與二次大戰中各項問題同樣重大」。這個行軍宿營官所槪述的各項問題包括下列各點:㈠噸位——每一調往朝鮮的兵士,須有七噸配備隨之同往,並至少每月另加一噸供應品。此中並不包括發動攻勢所需的後備組織在內。㈡距離——船舶由西雅圖到橫濱的距離爲四千二百七十六英里,到朝鮮的釜山爲四千六百四十九英里,一艘自由輪需時十九日半,假如一艘時速十五海里的輪船,則需時十三日,空中飛行,由蒙太那州大福爾斯的空軍站至東京爲五千一百五十八英里。美空軍所用的「工作馬」,即C—54型飛機,連中途止留在內,需四十小時方能完成此一旅程。㈢港口——朝鮮唯一可用的釜山港可容大洋船二十五艘及沿海航行小船十五艘,該處雖有若干拖駁及若干修船設備,但並無起卸重大設備的起重機。㈣飛機場——大邱有一機場,有三千英尺的跑道一條,在釜山附近有飛機庫及修理廠。有一機場附有一千八百英尺的降陸地帶及一個六千五百英尺的傾斜降陸地帶,但後者因附近多山,故不適於運輸機的着陸。㈤鉄路——朝鮮有建造良好的近代跌路(由北部通達釜山的雙軌跌路及單軌跌路),但因有隧道與橋樑,故極易被人「陰謀破壞」。由釜山到漢城的兩條鉄路綫上,現有(或者說以前曾有)隧道一百七十個及橋樑七百座。隧道之一長達七千尺。另一隧道是螺旋形的。移動步兵一師需七十三列車(每列七十輛的貨車二十三列,及每列十輛的客車五十列)。㈥公路——朝鮮並無第一等的公路。最佳的公路是小石鋪成的,最大闊度爲二十四英尺,有不少橋樑爲單程交通而甚少能載負十噸或十五噸的重量,在較佳的公路上行車的平均速度每小時只有八英里至十英里。難民的向南移動又成為另一問題。此外又因時逢雨季,有不少公路極爲泥濘,不少橋樑遭六水衝去。㈦材料——朝鮮境內幾無材料可用以建造或修理公路與橋樑。日本雖有若干供應,但修理小橋所用的樑木與舖板必須由美國運來。
   ×××
   上面所引的美國軍事專家的看法,實際已可說明美帝在朝鮮所遭遇的難題,這裏記者根據上述資料,以朝鮮的具體事實來替美帝在朝鮮的侵略軍事算一下命:
   美軍在朝鮮作戰的現在有第一摩托騎兵師,步兵第廿五師,第廿四師已全部被殲)。所謂摩托騎兵師,實際上是比較摩托化的步兵師,一個摩托化程度更高的師比一般的步兵師有更多的坦克,運輸汽車,使這個師在運動的性能上更高於一般步兵師。這裏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一個摩托化程度更高的師團,在裝備供應的方面要求得更高。特別重要的是燃料的供應。美軍現在要維持兩個師在朝鮮作戰,至少需要七艘五千噸的輪船將供應品由西雅圖航行四千六百四十九英里,經過十九日半運到釜山。
   假定美軍能够繼續保持原來陣地不動,美軍就要用一萬二千輛三噸的運輸車將供應品運到前綫的補給站。
   事實上問題不是這樣簡單的,在戰鬥中部隊兵員和裝備的損失要估計在内,以美軍二十四師為例,已經在戰鬥中被殲滅了。美軍統帥部假如要保持二十四師完整的戰鬥力,就要立刻補充全部兵員裝備,特別是戰鬥的意志。像二十四師這樣的情况,就是美軍統帥部沒有估計進去的事實。如果不將這種情况估計進去,第一摩托騎兵師和步兵第二十五師在戰鬥的消耗中就會變成一個師,甚至於戰鬥力消耗得不够一個師,那就需要預算以外的供應品。
   美軍已經將三個師投進朝鮮戰場了,但是打得很糟,美軍統帥部一再認爲兵力不足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美軍的失敗並不是完全由於兵力不足。現在我們要接受美軍統帥部的意見也同意這一點,那麽,怎麽辦呢?祇有再增加兵力。白宮認爲六個師,六個月可以解决朝鮮戰事,那麽就讓美軍再增加三個師吧。
   假定這三個師從八月一日開始在西雅圖上船出發到朝鮮去。滿載某一個熱帶或寒帶的閃電師團離開西雅圖同時還有二十五艘滿載供應品的運輸船一同出發,航行了四千六百四十九英里之後,在八月二十日上午到達釜山,需要多少時間登陸呢?用一小時好嗎?實際上一個一萬八千人的師所需要的裝備一共是十二萬六千噸,這些裝備需要好幾天才能起卸完畢。這些具體的情况我們都不提。就算那一個師在八月二十日下午就能開上前綫,整個戰爭的情況怎樣呢?第一摩托騎兵師和第二十五師在這二十天內是作戰還是等待增援的部隊呢?這問題不是美軍可以决定的,廿四師從三星期中瓦解了,就算第一騎兵師和第二十五師能打得出色,不完全瓦解而合起來還能相當於一個整師,這時候增援的一個師到達之後,還祗有兩個師。
   這樣做法一點也不可能改善美軍統帥部認爲的兵力小的情况。而祗是一個師一個師送去朝鮮做砲灰。
   美軍統帥部還有辦法解决這個困難的,三個師一同運去朝鮮。
   對了,這是一個不壞的辦法,這着可以一下子使朝鮮的美軍增加三個師,假定也是八月一日起運,八月二十日美軍就可以有四個師在朝鮮作戰了。
   三個師出發,每個人要七噸裝備,一個師一萬八千人算,總共要三十七萬八千噸裝備。要七十五艘五千噸的運輸船同時出發,需要多少工具人力才能將三十七萬八千噸裝備從船上起卸到碼頭呢?釜山港口缺乏起重機,如果靠人力起卸每噸是中國的十六担八,三十七萬八千噸等於六百九十五萬零四百担,假定用工人起卸這些裝備到碼頭上,每個工人一天可以搬二十担,一天內要三十四萬七千五百二十人才能搬光,一千個工人要三百四十天才能搬光。這是很令美軍苦惱的事情。
   美軍要增援,這是擺在美軍統帥部面前最嚴重的問題,但是要執行起來,困難更多。
   增援是如此的困難,還有,美軍士兵們一得了吃驚病之後,鋼盔,槍械甚至皮靴都丟掉、這樣做法並不是沒有代價的,脫了皮靴丟了鋼盔槍械之後赤條條的可以跑出二十五哩的紀錄。
   不過跑回來之後他們成為光棍了,一切又得重新補充,從六月二十五到七月二十三,第二十四師丟了四十四門砲,三十挺機槍,四百輛汽車,一千一百支自動槍,二十七輛坦克,五輛裝甲車,一千五百七十支步槍了。要補充起來又是大問題。
   補充都不容易,談增援就更奢侈了。這裏還要算算,有多少船隻可以動員呢?這祗是談談而已,美軍統帥部在做起來是束手無策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江之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