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土地改革是全國人民最大的利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9183
颗粒名称: 完成土地改革是全國人民最大的利益
分类号: D676.5
摘要: 本文具体讲述了就目前状况完成土地改革是全國人民最大的利益的重要性。
关键词: 土地 改革 人民

内容

一九五〇年六月三十日中央人民政府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這個法令的基本内容,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以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對於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對於新中國今後建設事業的開展,無疑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封建剝削制度在中國已經延續了三千多年,這個剝削制度的根基,就是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階級壟斷了農業生產的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用以剝削農民,迫使農民以地租形式交出每年勞動生產品的最大部份,使得農民缺乏改進和發展自己生產的能力;而地主階級不從事生產勞動,把從農民那裏榨取來的勞動生產品用之於各種非生產性的耗費,使社會生產力遭受極大浪費。由於這種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的延續,中國社會長期地陷於貧困、落後的狀態中。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這並沒有使中國農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發生甚麽變化:地主階級仍然壟斷着土地,仍然以壟斷着的土地作爲榨取農民的主要手段,仍然對農民進行着超經濟的剝削。帝國主義則與封建势力勾結在一起,保持和加強這種封建剝削。
   地主利用對土地的壟斷,對農民進行着苛重的地租剝削。就舊中國的一般情形來說,地主獲取的地租約佔農民勞動生產物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但也有佔到百分之七十、甚至百分之八十的像在四川的成都這一帶地方,正產物幾乎全部被地主奪取,農民勞動終年,反而只能靠雜糧維持生活。在舊中國,在國民黨政權的統治下面,地主對農民這種封建地租的剝削不僅絲毫未曾減輕,反是逐年加重。據調查,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一年的五年中間,在四川每畝水田的地租從二二·二市斗增爲二三·八市斗;在廣西,從一二·一市斗增爲一四·六市斗;在廣東、從一四·八市斗增為一七·三市斗。這說明了在中國封建的土地制度下面,農民所受到的剝削的發展趨勢。
   地主利用封建的土地制度,不僅對農民進行地租的剝削,並且進行各種殘酷的額外剝削向農民徵發各種勞役和貢賦,例如要農民替地主打零工,當差過年過節獻禮等等,在廣西的一些地區,還要農民陪地主打獵,替地主警衛。有人統計,在解放前的東北各地,地主有一百二十種剝削農民的方法,例如因欠租農民把自身當給地主,因欠租地主把農民的女兒、妻子拉去作抵押,農民打了野物先送地主,地主允諾給長工配親以便三年不給長工任何工資,地主趁佃戶在地裏多上了肥料就收回土地,壞地高租,少地多租,荒地熟租等等。在中國經濟年鑑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山東臨淸縣一帶,凡貧民之為小佃農者(肥料、種籽全由地主供給,佃農只供給勞力),至少需有一男一女,在農閒時聽地主使用。男者為田主趕車運貨,女者爲田主燒飯、洗衣、掃地、看護小孩,以至飼養牛馬等事。田主只供三餐,不給工資。當地人稱為「打裏工」。亦有婦女不能或木願做者,則每年出錢一二元交與田主,稱爲「包裏工」。如田主不允,仍須前來執行或請代。田主承認佃戶之條件,以婦女能否負担裏工為主要。佃戶除「打裏工」之外,每年在自己家庭裏,並須爲田主織若干丈布,紡若干斤綫。』
   在舊中國,封建的土地制度就是以這樣沉重的鉄枷鎖在農民的頸□上。
   在這種封建的土地制度下面,農村的生產力的發展遭受異常的束縛,農業生產不僅不能繁榮,而且只能萎縮、枯槁。遭受地主階級重重剝削的農民,處於極端貧窮的地位,沒有能力來改進農業生產,甚至沒有能力來維持簡單的再生產。其結果只能是農業生產的萎縮,農業生產力的衰退。
   在有的情况下面,即使農民忍勞忍苦,多少積蓄了一點資金,封建的土地制度也阻止了他們用它去改進生產。因爲生產改進,土地改良之後,地主不是要求加租就是抽回土地,結果對農民反而不利。
   在封建的土地制度下面,農業生產萎縮,社會生產力衰退,農民在生活上遭受極大的難於想像的痛苦;農民羣衆迫切的要求解放自己,解放農業生產力,就在這個基礎上展開了近代中國的強大的農民革命運動。這個革命運動,構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這個革命運動的目的,是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廢除封建的剝削制度,建立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農村的生產力;而這也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完成的兩大基本任務之一。
   中國的農民羣衆,爲了完成這個革命的基本任務,已經在中國工人階級領導下進行了近三十年的、頑强的、規模宏大的鬥爭在這個鬥爭過程中,中國農民付出了極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鮮血。這個鬥爭已經取得了勝利: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的統治已經被推翻,人民的全國性的政權已經建立、在三分之一人口的地區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革、今天的任務,就是要有步驟地在其他三分之二人口的地區來繼續完成土地改革,以最後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消滅封建剝削的任務。
   就今天的情况來說,在全國範圍內來完成土地改革,從根本上來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消滅封建剝削的任務,這是新中國建設事業大規模展開的前提也是新中國在經濟走上繁榮、在政治走上鞏固的基本條件。只有在全國範圍內堅决澈底地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而代之以農民的上地所有制新中國的民主化、工業化、獨立、統一及富强才能有鞏固的基礎。
   在經濟方面,只有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農業生產力才能解放,才能自由地發展起來。這一點,只要看一看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革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情况,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東北是在一九四八年的春天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的,這以後,東北的農業生產量就有急劇的增加,一九四九年農業生產量是一千三百二十萬噸,一九五〇年即將爲一千八百萬噸。就以一個新近進行土地改革地區的情況來說,北京郊區黄土崗村,在土地改革前,農產品常年產量折玉米九千五百石,在一九四九年冬季進行土地改革後,由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一九五〇年將收穫農產品折玉米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石,增產了百分之二十一。這些情况明顯地說明了土地改革對於農業生產力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農業生產的發展必然又會促使工業生產繁榮。這首先是因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富裕,要求大量的工業品,這就爲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廣闊的市場(就東北的情况來說,一九四七年布疋的銷售量是八十萬疋,一九四八年增爲一百二十萬疋,一九四九年增為三百二十萬疋,一九五〇年估計將增爲九百萬疋。全東北農民的購買力,一九四九年折合高粱是三百三十四萬噸,一九五〇年將是五百六十六萬噸,一年之間提高了百分之七十。
   農業生產的發展促使工業生產繁榮,不僅是因爲農民購買力提高,爲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同時還是因為農業產品中商品的增加,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粮食和原料。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村中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農村經濟的商品化,恰恰是工業發展的溫床。
   總之,上面我們從各方面來說明了土地改革對於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而這也同時就說明了在全國範圍內來完成土地改革對於我國今後財政經濟的基本好轉將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因爲我國財政經濟要有基本的好轉,它就必須具有工農業生產蓬勃發展的鞏固基礎,而如我們所證明過的,工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必須以土地改革的完成爲前提。所以,在全國範圍內來完成土地改革就成了新中國財政經濟基本好轉的前提條件成了新中國經濟走上繁榮的基本條件。
   我們新中國經濟的建設,將是有計劃地進行,在這一方面,完成土地改革尤其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因爲土地改革將使一個由地主封建勢力控制着的舊農村,改變成為一個由人民控制的新民主主義的農村。當農村被封建勢力、封建的剝削關係所統治的時候,要在這樣的農村包圍中來發展人民的工業和城市,來有計劃地調劑原料和糧食的供應,來有計劃地發展工農業的建設,那是非常困難的。只有經過土地改革,把封建勢力統治的農村改變成爲人民統治的農村,農村的經濟建設才能與城市的經濟建設合拍,農業的發展才能與工業的發展合拍新中國才能有計劃地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所以,土地改革就成了有計劃地發展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
   如果從政治方面來看,完成土地改革,將使我們新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達到空前的鞏固。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農聯盟,這就是說,新中國的政權基本上依靠工人和農民團結一致的强有力的支持。而在今天這個革命階段上,工人階級與農民團結一致的主要基礎,就在於工人階級領導農民去爲土地制度的改革而進行堅决的鬥爭。在土地改革的鬥爭過程中,廣大的農民羣眾在政洽上組織起來,他們就會成爲支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堅實最雄厚的力量。今天的情况是:在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一的地區,土地改革已經完成,封建勢力的統治在基本上已經打垮,社會秩序已經安定,人民的政權在基本上已經鞏固,在農村中農民已經組織成爲强大的力量;而在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新解放地區,則是土地問題還沒有解决,社會秩序還沒有安定,封建勢力對農民的統治還沒有打垮,農民還沒有得到澈底的翻身。因此今天在這些地區,就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堅决進行土地改革,以消滅封建勢力存在的基礎;並在這個鬥爭過程中在農村中建立以農民為基礎的人民政權,樹立農民在政治上的優勢,以澈底打垮封建勢力的統治,從而在根本上消滅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在新解放地區進行反革命活動的社會基礎,以安定社會秩序。當這些局面在新解放地區出現之後,我們新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就將在全國範圍內達到從來未有的强大和鞏固。
   根據以上各個方面的說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明白,土地改革,這不僅關係到農民一個階級的境遇,而且關係到全國每一個人民的生活,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前途。土地改革的勝利完成,爲我們國家財政經濟狀况的根本好轉創設了基本條件,爲我國的工業化創立了前提條件;它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使整個國家的經濟走上繁榮。而在政治上,它使我們的國家和政府達到空前的强大和鞏固。所有這些,就是說,它將推動我們新中國走上獨立、富强、繁榮的道路。因此,完成土地改革,這不僅是今天農民一個階級的利益,而且也是全國所有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今天全國人民的最大利益。爲土地改革的勝利而鬥爭,就是爲着國家的富强、繁榮,爲着我們每個人民自己的幸福而鬥爭。我們每個人民應該為土地改革的勝利完成而努力。
   土地改革,這是一件大事,這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鬥爭,這是中國人民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以後所進行的又一場最嚴重的階級鬥爭。因爲這是一種社會制度的變化,是使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實際上轉變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因此,應該堅决進行這個鬥爭,打破一切要求保存封建土地制度的各種抵抗,使土地改革取得完全的勝利。但是,這次土地改革,規模十分巨大,鬥爭中的任何混亂和偏向的發生,都會影響到十分廣大的羣眾,都容易造成重大的傷害,因此,必須有領導、有計劃、有秩序、有步驟地來進行。這次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的土地改革法,關於沒收和徵收土地的範圍,分配土地的方法,特殊土地問題的處理,土地改革的執行機關和執行方法,以及各地實施土地改革法的時間,都在原則上有明確詳盡的規定。我們應該學習和完全掌握這個法令中所規定的政策,爲實現這個政策而奮鬥。
   (轉載「學習」)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央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