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半殖民地與次殖民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8389
颗粒名称: 殖民地、半殖民地與次殖民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7月15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與次殖民地的名词解释。
关键词: 殖民地 半殖民地 次殖民地

内容

「殖民地」是資本主義國家(還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前)爲了便利商品的輸出,投資和原料的獲得,用武力或其他方法征服產業落後的民族,統治其土地,這樣便淪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像印度、緬甸等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及至資本主義發展到最後階段的帝國主義時期,因爲全世界領土早已被分割完竣。遂發生帝國主義間互相爭奪殖民地的殘酷戰爭了。
   「半殖民地」是帝國主義國家對某一產業落後民族施行侵略時,遭受了强烈的反抗,或因與其他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和干涉,避免使用全面武力的征服不能直接對這一落後民族行使全部統治但仍儘可能採取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文化的一切壓迫手段,取得操縱支配之權保持着該民族名義上的獨立和部分主權的完整,這樣的便稱爲半殖民地。如解放前的中國即是。
   「次殖民地」是孫中山先生首創的一個名詞,他見於當時的中國遭受多數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還比不上殖民地只受一個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些所以他稱那時的中國爲次殖民地。
   何健同志:你提的問題,我們簡答如下: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次殖民地三名詞,其意義是有很大區別的。
   至於「半殖民地」和「次殖民地」的意義是否截然不同呢?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究竟應該屬於前者或後者呢?我們認爲:半殖民地和次殖民地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適合富時中國的實情的,是科學的:後者是不符合當時中國實情的,是非科學的因爲中國自從帝國主義勢力伸入以後,並未曾全部的淪於多數帝國主義的手裏,雖然在主權方面受到多數帝國主義的不少操縱和支配,但基本上並沒有全面處於被統治過,並且在名義上依然保持着是獨立的。
   可是孫中山先生爲什麽稱當時□中國爲次殖民地呢?據他自己的解釋說:中國所受到列强經濟力的壓迫,不只是半殖民地,比較全殖民地還要厲害,凡是和中國有條約的國家,都是中國的主人,所以中國不只是做—國的殖民地,是做各國的殖民地。因此,中國所處的地位應該叫做「次殖民地」。(見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三講)孫先生的話,顯然的不是對當時中國實情的理智的科學分析,而是以感情詞句,來刺激當時中國人民的愛國情緒罷了。所以,「次殖民地」一語,只不過是當時的一個革命口號。(編者)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編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