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稅收的兩大原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8249
颗粒名称: 調整稅收的兩大原則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0年7月12日,北京人民日報以「調整稅收的兩大原則」爲題發表社論。
关键词: 人民日報 稅收 原則 社論

内容

(新華社北京十三日電)北京人民日報十二日以「調整稅收的兩大原則」爲題發表社論,全文如下:
   調整稅收是目前我們國家工作和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政務院財經委員會與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曾經召集稅務會議,專門討論了這一個問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曾經討論與同意了政務院財委會陳雲主任和薄一波副主任關於調整稅收問題的報告。除政務院已於五月三十一日公佈一九五〇年新解放區夏徵公糧的决定,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於五月三十一日公佈減低鹽稅的决定外六月二十九日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又已部分地公佈了調整稅收工作的具體辦法,其餘部分不久亦將陸續公佈。各地執行調整稅收的工作,得到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歡迎。
   由於上述各項措施的結果,我們的稅收工作,有了下述的變化:㈠人民的負担是酌量減輕了。在農業稅方面,新區夏徵公糧比去年秋徵的平均稅率,減了百分之四,即由百分之十七減爲百分之十三。如與地方附加合計,則由百分之二十減為百分之十四。九五。在工商業稅方面,鹽稅減了百分之五十。其他各項稅收,比一九五〇年槪算均有減少。㈡貨物稅稅目經過減少合併,已由原來的一一三六項,減爲三五八項。㈢工商業稅率也有些適當的變更。㈣收稅方法也明確規定以自報查賬、依率重徵,民主評議與定期定額三者相結合。
   上述的調整工作,根據什麽原則以及必須貫澈什麽原則呢?人民政協共同綱領第四十條規定:關於財政應當「平衡財政收支」,而在稅收方面,應當「以保障革命戰爭的供給,照顧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及國家的需要爲原則,簡化稅制,實行合理負担」。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說,也可說是兩項主要原則:一、鞏固財政收支平衡;二、照顧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在調整稅收過程中,大多數納稅人是滿意的。但有些納稅人認爲稅還減得不够,還希望減徵或免徵某些稅目。也有些稅務工作人員,認為減得太多,恐怕財政收入沒有保證。還有些投機家是在幻想着、等待着;他們認為這樣的減稅,對於財政收支平衡有危險,因此通貨還可能從新膨脹,他們還可能有再起的機會。
   那麽,照已定辦法調整稅收之後,究竟能不能鞏固財政收支平衡呢?
   應當說,能鞏固。困難是有的,但是是可以克服的。
   爲什麽說雖有困難還能鞏固財政收支平衡呢?如上所說農業稅、工商稅減徵的結果,比一九五〇年全國收支槪算的收入部分,顯然是減收了。這當然是個困難。這個困難是我們的人民政府自覺地忍受的。因爲為了適當地減輕人民負担,以休養人力,這樣作是必要的。但是因此而造成的財政上新的差額,能不能抵補呢?能够抵補的,主要地是靠支出的節約來抵補。這裏的關鍵是在於已經減免之後的農業稅與工商業稅,必須如數徵齊,不能短少。例如,平均百分之十三的農業稅,不能再少徵;已減半的鹽稅不能再有偸漏;在工商稅方面,已調整以後的貨物稅、營業稅、所得稅等,都須十足收齊。各地人民政府、各地財政稅收機關以及全體納稅人,必須共同努力,保證按稅率完成稅收任務。否則對於收支平衡的鞏固與物價的穩定,就都要發生危險。因此,任何不堅决按照稅率完成稅收任務的思想都必須加以反對。
   全國人民必須認眞保護我們財政收支平衡和物價穩定的成績,必須十分警惕破壞分子和投機分子對於我們這個成績的破壞。六月二十七日杜魯門强盜聲明發表之後,全國各大城市某些入口商品的物價(如橡膠、白糖、西藥、汽油及黃金白洋的黑市)曾經發生波動。但兩週來事實已經表明,這些物品價格的上漲不可能影響主要物價的上漲,而且這種上漲在不久的將來也是可以被人民政府平息下去的。但是這次的事實,畢竟是警戒了我們,破壞分子和野心不死的投機分子想要打擊我們的已經開始穩定的財政經濟局面。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頑强地如同保護我們自己生命一樣來保護我們國家的財政平衡。而爲了保護財政平衡就必須繼續作緊張的努力來辦好稅收,不允許有絲毫的懈怠疏忽。
   調整稅收第二個原則是照顧生產。從更長遠更根本的意義講,這一個原則是我們稅收工作的基本方針。在現在革命戰爭供給的需要還很大,人民政府軍政人員的費用還不能大量減少的時候,我們只能採取財政與生產兼顧的方針,而且暫時還必須多照顧一些財政的需要。
   稅收怎樣來照顧生產呢?
   首先在農業稅方面。人民政府採取了下列的辦法:一、只向農業正產物徵稅。凡有礙發展農業、農村副業和牲畜的雜稅,槪不征收,以鼓勵農村副業的恢復和發展。二、適當地減輕農業稅。如前所述,由平均百分之十七減爲百分之十三,這是爲了鼓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農業稅的徵收,以各種不同土地的常年應產量爲標準,對於努力耕作而多收入的農產物不收稅,而對於不足常年應產量者照通常產量徵稅。這就限制了不努力耕作的人,獎勵了努力耕作的人。四、農村中的交易稅,只限於經過牙紀與交易員者,其餘由國營商店、合作社、固定的工商業和人民直接交易者不再徵稅。臨時商業稅中,對於農民推銷家庭手工業品和農村副業品,漁民推銷漁產,亦不徵稅,以便利個體經濟間的交換關係,促進城鄉交流。
   在工商稅方面。人民政府歷來就是採取工輕於商與日用品輕於奢侈品的徵稅政策的。在這一次調整稅收中,仍然貫澈着這一個基本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精神,首先表現在製造生活資料與生産資料的工業的產品之免稅與減稅。在貨物稅中,從一一三六項稅目,減少到三五八項。免稅稅目中,有土硝、陶器、石灰、土製磚瓦、皮革等。減稅的稅目中,有五金類、電料類、礦產品、皮革、橡膠製品、玻璃製品、植物油等。這些都是與恢復發展工業有關的。其次,爲了促進棉、毛紡織業的恢復和發展,棉紗和棉織品,毛紗和毛織品均合併徵稅,並減低了稅率。合併後的稅率,前者本應爲百分之十六·四,現減爲百分之十五。後者本應爲百分之三十,現減為百分之二十。第三,爲了鼓勵出口和內銷,對於外銷不利的物資,已决定了退稅的辦法,這樣就可以鼓勵外銷。在內銷方面,化學鹼原爲百分之十,現減爲百分之五。鉛、硫磺、氟石原爲百分之十,現減爲百分之五。火柴原為百分之二十,現減為百分之十五。第四,所得稅亦有減輕。過去一百萬元徵百分之五,現在三百萬元才適用這個稅率。過去最高累進點是三千萬元徵百分之三十,現在提高到一億元。第五,爲了鼓勵私人工商業的積極性,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發展總分支機構及聯合經營,採取鼓勵政策。第六,爲了鼓勵城市房屋所有者的維持與經營,對於房產稅和地產稅,均由累進制改爲比例制,稅率亦一律減輕。
   簡化稅收手續的基本觀點,仍然是照顧生產。在貨照、印花等方面,現在已減去了許多麻煩手續,以便利工商業者的經營。
   以上是税收制度上,照顧生產的大體内容
   新的工商稅征收方法,也是貫澈着既照顧財政又照顧生產這兩個原則的。這是工商稅徵收方法上的一個進步。對於有健全的會計制度,可以作爲徵收確據的工商企業,採自報查賬、按率計徵的方法。對於不合前項條件者,採自報公議、民主評定的方法,但仍然按率計徵。對小工商業與小城鎭的工商業,採取查賬與民主評議都有困難時,則採用在民主評議基礎上的定期定額的徵收辦法。
   這樣三種辦法,爲什麽是既照顧了財政又照顧了生產呢?
   很顯然,這三個辦法,從保證稅收來說是比較週密的。偸漏的可能性較小。這三個辦法,在本年一月二十七日政務院所通過的工商業稅暫行條例中已有明白的規定。但是,那時的條件還不成熟,旣是人民政府財政稅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經驗以及工商業界對於人民政府稅務工作方面的了解,均還不能保證上述三個方法的實行。因此,今年年初某些大城市曾經發生嚴重的偸稅與漏稅的現象。為了保證稅收任務的完成,爭取國家財政收支的平衡,今年二月全國財政會議曾决定主要採用民主評議的方法,以解决某些大城市嚴重的偸漏稅現象。當時會議一方面指出民主評議還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大連已經實行的自報查賬、依率計徵的方法。但是,在那時,民主評議却是最主要的方法。由於實行了這一個方法,三四個月來已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當然,民主評議的方法是有缺點的,就是發生了以小擠大、以大擠小、畸輕畸重的現象。現在,實行一月二十七日政務院規定的條件比過去成熟了。因此,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又决定將半年前已决定的三種方法同時並用。這樣作的目的,仍然是:既照顧財政,又照顧生產。
   對於小工商業者及小城鎭實行民主評議基礎上的定期定額的徵稅辦法,過去基本上沒有實行過,但是,這個辦法對於政府與這樣的納稅人是很便利的。既不至於使政府無法查帳,也不至於經常—評議」,躭誤小工商業者的營業。
   爲了更週密地進行稅收工作起見,各大城市都設立了或正在設立稅務覆議委員會,由稅務局、工商局及工商聯合會三方面派員組成。這就使稅收方法更加完備了。
   調整稅收工作,各地正在進行,而且不斷有新的進展。全國稅收工作人員過去八個月來有光輝的成就,對爭取國家財政收支平衡有很大的貢獻。今後只要緊緊掌握着財政與生產兼顧的原則我們的稅收工作一定會有更大的成績。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