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東北經濟建設的最前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4929
颗粒名称: 站在東北經濟建設的最前面
并列题名: 高崗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區第一次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一九五〇年三月十三日)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0年3月13日,高崗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區第一次代表會議上的報告關於東北國民經濟恢復和重建的問題。
关键词: 東北 國民 經濟

内容

同志們!今天我向大家提出的報告,是關於東北國民經濟恢復和重建的問題。這是現在我們黨的工作的主題,也是我們這一次代表會議的主題。我們需要把這一個主題研究清楚,以便我們全體幹部、全體黨員能够明確而負責地站在東北人民的最前面,而把我們這一個偉大的新事業引進到新的勝利。
   一、東北在全國國民經
   濟地位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想提到東北在全國國民經濟地位中的重要性。關於這一點,大家差不多都是明白的,但我在這裏還要提到,這不是因爲別的,而是因爲要着重說明它和我們東北全黨同志的責任或任務有關係。我們在東北的同志工作好壞如何,不但直接影響東北的人民,而且還將影響到全國。
   根據一些還不算完全精確但大致近似的數字,以一九四三年爲例:東北煤的生產佔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九,生鉄佔全國百分之八十七左右,鋼材佔全國百分之九十三,電力佔全國百分之七十八,鉄路綫佔全國百分之四十二。重工業的若干部門,東北方面的數字,完全是壓倒的。不但工業,即在農業中有的部門,例如東北的大豆,是在全世界聞名的,根據一九三八年的數字,它的生產佔全國的百分之五十一。
   毛澤東同志在去年黨的二中全會上說到,近代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只佔百分之十左右。把東北工業也計算在裏面,近代工業只佔全國國民經濟的百分之十左右,這是說明了中國經濟的落後但如果就東北範圍來說,情形又不同了。同樣地根據一個還不完全精確但大致近似的數字,以一九四三年為例,東北工業生產佔東北整個國民經濟生產的百分之五十六左右。就是說,從東北這一個局部來說:它曾經有了一個相當龐大的工業規模。
   同志們!正是由於這樣的情形,使得全國人民都注目於我們東北的重建工作,並希望我們的援助。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情形毛澤東同志和我們黨中—央經常指示我們,要我們好好地努力,把東北建設爲全國工業化的出發點或重大基地。全國人民的希望以及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的指示,對於我們東北人民說來,對於我們東北全體黨員說來,都是極其光榮的。
   我們的工作能够不能够滿足全國人民的希望呢?能够不能够實現毛澤東同志和我們黨中央所給我們的偉大任務呢?雖然我們東北經過幾年戰爭的破壞,經過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情搶劫,但是,我們的黨是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之下的工人階段的戰鬥的黨,我們東北人民是在這樣的黨領導之下的戰鬥的人民,我們對於自己的責任就毫無懷疑的餘地,我們必須和東北人民在一起,勇敢地挑起重建東北經濟和發展東北經濟這一個重大的担子,戒驕戒燥,穩步前進,達到我們的目的地。
   二、我們已經有了一個
   良好的開端
   我們東北的完全解放,是在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們在東北的整個範圍內進行重建經濟的工作,是在一九四九年便開始了的。我們有過關於這一年的恢復工作的計劃,並爲此投下二百萬噸糧食的資金。我們這一年恢復工作的進展可由工業部所屬廠礦開工狀况看出:我們接管的初期,開工的工廠是很少的到四月份有了一百九十一個工廠開工,九月份增加到二百四十三個,十二月份則增加到三百〇七個。
   一九四九年工業部系統的生產總值爲七百九十六萬噸高粱(軍工生產在外),超過原計劃的百分之四·二。其中,煉鉄、煉鋼、煉銅、採煤、煉蕉、發電、機械製造等主要重工業,都超過原計劃。有些輕工業部門(例如棉紗、棉布、紙),則沒有達到原計劃的數字。鉄道運輸計劃,是提前完成了的。農業生產,則因為南澇北旱,實收一千四百五十萬噸(副業生產二百萬噸在外),只達到原計劃的百分之九十强。
   私人資本的工商業,因為公營企業和農業的發展,有了訂貨和市場,也有它的發展。以瀋陽一地爲例:一九四九年六月至十二月,私人資本的工業,由九千七百二十七家,增加到一萬二千〇〇七家,即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而其工人數則由四萬二千五百九十人增加到五萬〇四百十三人,即增加了百分之十八。
   我們的恢復工作,就公營工業的生產量來說,在一九四九年,達到了該項所恢復的一九四三年日僞工業的百分之二十九左右(業已破壞而很難或不能恢復的企樂,不在計劃之內),農產物則達到百分之六十七左右。這是極其值得注意的速度。特別是我們工業生產量恢復的速度,超過於原有工業設備恢復的速度。例如:煉鉄設備,只恢復了僞滿時代最高水平的百分之二十五,而產量則達到僞滿時代最高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二·二。紗錠設備,只恢復了僞滿時代最高水平的百分之六十六,而産量則達到僞滿時代最高産量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三。這就完全表明了我們新民主主義公營工業的優越性質,表明了我們生產力可能迅速發展的偉大前途。
   在這一年,工業與農業的比重是這樣的:即工業生產由一九四三年佔工農業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六左右降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而農業生產,則由一九四三年的佔工農業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十四左右,進而爲百分之六十左右。這一點就是說:我們工業的恢復工作,還大大地距離我們應達到的目標。但是,由於我們工業上恢復的方向是首先着重恢復生産手段的工業(一九四九年我們生產手段的產品總値,等於全部工業產品總值的百分之七十四左右,而消費資料的產品總値,只佔百分之二十六左右,按着這樣正確的方向前進如果還加上其他順利的條件(例如購買工業設備能够如限實現的話),就能够造成東北國民經濟改造的基礎,能够使我們可能提供較好的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手段,以擴大國民經濟,加速工業的恢復與發展,從而可能爭取於較短期間內,根本變更現在工業與農業的比重。而我們可以相信:到那時,因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爲工業給農業提供了很多新的農具以及農民新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的生產也必將隨着大進一步。
   我們的恢復工作,我們的經濟發展,不但使我們得以支援了入關南下大軍,而且是與改善人民生活相聯繫的。一九四九年工業就業人數,僅公營企業,全年增加了二十四萬人。職工實際工資,由一九四九年五月份的平均一一〇分,到十二月底增加到一四〇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二十七,並實行了勞動保險。國家爲職工支出的,除工薪外,勞保、醫藥、文教等費,約佔工薪總數的百分之九至百分之十一。粮布的交換比値,一九四八年冬天,一噸粮只換一疋又四丈布,到一九四九年末,則可換到二·八疋(北滿、中滿),同時布的質量也提高了。物價,達到相對穩定。前年,平均上漲八倍,而一九四九年平均只上漲百分之八十。農民負担,則比前年減輕了,一九四八年,徵收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三,而一九四九年,僅徵收百分之二十。
   國家商店和合作社,供給了消費者以價值近三百二十六萬餘噸糧食的主要必需品,約佔社會零售總額的百分之三十四,並購入了各種糧一百三十八萬噸,其他土產價值三十餘萬噸。國家商店與合作社在商業活動上比重的增大,就打擊了商業資本投機搗把和操縱物價的各種危害人民生活的活動,保證了市場的相對穩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志們!一年來的事實證明:我們黨不僅善於發動羣衆去進行土地改革與革命戰爭,澈底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統治,並摧毁其壓迫人民的國家機器,而且能够領導人民建設新的國家,搞好經濟建設事業。這件事情,雖還是開端,但却是事實,而且應該說,這確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樣相當規模的近代化的經濟建設事業,對於我們來說,完全是新的艱鉅的事業。一年來,我們的黨把全黨的工作重心,由戰爭與土改轉到了經濟建設的戰綫上,並提拔和派遣了上萬的幹部直接參加經濟建設工作,這些幹部有許多已經開始學到了一些管理經濟管理城市的知識,過去不懂的事,現在初步懂得了,過去不會做的事,現在開始會做了。正像我們過去學會了土改與戰爭一樣,新的經濟建設工作,也同樣是可以學會而且能够學會的。這一事實,不僅大大地鼓舞着全黨為搞好經濟建設事業前進的熱情和信心,而且有力地說服着那些只看到眼前工作中的一些困難,而對新中國偉大的建設事業懷抱杞憂的人們,證明他們這種憂慮是沒有根據的。另外,這一事實,也給中外反動派指明:不管他們的罪惡願望如何,我們不僅取得了偉大的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將取得經濟建設工作的勝利。
   顯然,我們經濟的恢復比較迅速,乃是由以下的幾個主要的條件决定的:
   第一、我們的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人民國家,帝國主義、官僚、軍閥和國民黨黨棍的統治機構已被澈底打碎,我們的人民政府(東北人民政府也在內)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
   第二、我們推翻了帝國主義,又推翻了封建的與半封建的土地制度,而使農民獲得了眞正的解放。農民在僞滿時代每年「出荷粮」八百萬噸,而在一九四九年所出公糧為二百三十萬噸,負担極大減輕。除此而外,農民原來繳納的地租已全部取消。這樣,農民就出現了空前的生產積極性,並獲得了農業為工業準備糧食與原料的優越條件,而由國家所徵收的公粮又大部分投在工業上面,轉化為興建工業的資金。
   第三、我們人民國家沒收了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各種企業和財產,握有關係整個經濟命脈的大工業、鐵路、銀行和大的商業機構,而使這一切經濟活動都服從於人民的利益,並得以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步步地進行國家經濟的計劃和調節,雖然我們這種計劃在起初幾年還只能是粗枝大葉的。
   第四、工人階級在解放之後的偉大生產積極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例如:僞滿時代煤磺全員日工的生產效率,平均爲〇·三六噸。而一九四九年,我們煤礦局以及本溪、撫順諸礦的合計,全員日工的生產效率,則為〇·五四噸。就是說,現在生產率、爲僞滿時代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根據工業部系統部分廠礦的調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份與六月份對比,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二·八三。一百十六個廠礦出現了一萬七千二百三十二件新紀錄並湧現了大批先進分子,他們既能帶頭生產,又在羣衆中有威信,是一個難以估量的鉅大力量,成為今後各廠礦生產中最寶貴的骨幹。
   第五、我們黨曾經有二十幾年的建設根據地的經驗,培養了相當大量的幹部不論他們的經驗是如何的不足然而那些經驗使他們獲得了在新條件下處理事情的一定能力因而在重建工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同時又是具决定意義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和我們黨中央一切正確的政策及其一切具體的指示,使我們能够按照正常的軌道前進。
   第七、蘇聯專家的幫助。
   我們相信:上述這些基本條件,不但决定了我們這一個良好的開端,而且也必將决定我們全部經濟建設的偉大將來。
   至於這一開端中,我們同時也發現了我們不少的弱點,我準備在第四個部分說到工作的問題的時候,再去提到它。
   三、一九五〇年的工作
   我們要從一九四九年所已準備的良好開端出發,並根據業已確定了的發展方向,來繼續我們的經濟重建工作。
   關於公營工業方面,今年主要產品計劃為:生鉄七十二萬噸(去年爲十七萬二千噸),鋼錠五十四萬噸(去年爲十萬噸),鋼材三十四萬噸(去年爲七萬二千噸),電解銅四千噸(去年爲一千八百七十四噸),電解鉛四千噸(去年爲二千零六十二頓),煤一千七百萬噸(去年為一千一百萬噸),發購電量二十億電字(去年爲十四億電字)製造電動機六千八百台(共十萬馬力,去年為一千一百零九台),工作母機三千二百台(去年爲四百九十七台)水泥四十三萬噸(去年爲二十一萬八千噸),各種紙五萬噸(去年爲二萬二千八百噸),各種布五百七十萬疋(去年爲二百四十五萬疋),紗二十三萬五千件(去年爲十二萬件)。
   根據這樣的計劃,按照一九四三年的不變價格計算,那麽,我們在一九五〇年的公營工業生產總值是要求達到二十三億圓(一九四三年東北的貨幣),等於一九四九年工業生產價值(近十二億)的百分之一百九十三,約達到一九四三年僞滿時代工業水平的百分之五十七。而生產手段的生產價值(十八億),則佔這工業生產總値中的百分之七十九左右,消費資料的生產價値(四億九千萬)佔這工業生產總値中的百分之二十一左右。就是說,比起一九四九年,我們又提高了生產手段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如前一部分所說,這點對於全體人民都有利益,這裏不用再多說了。同時,在這個計劃中,我們關於消費資料的工業生產,就實際數量來說,比起一九四九年又幾乎增加到五分之二,按照一九四三年的不變價格計算:一九四九年是三億,一九五〇年是四億九千萬),這樣,就使得我們能够比一九四九年提供更多的消費品給人民。
   關於農業方面,今年的生產計劃,擬耕地一千七百二十萬坰,其中種棉二十三萬四千坰種蔴九萬七千坰,要求糧食的生産量達到一千八百萬噸,按照一九四三年的不變價計算,為三十億圓。等於一九四九年農業生產價格近二十二億)的百分之一百三十七,約達到一九四三年僞滿時代農業生產水平的百分之九十三。
   林業方面:今年計劃採伐五百九十二萬八千立方米(去年計劃採伐四百六十萬立方米,採伐任務已完成,輸送任務只完成四百一十萬立方米),同時注意育林與護林的工作。
   很明白:如果我們今年的計劃能够全部實現,那末,工業與農業的比重就將發生初步的變化,即工業的生產總值將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五變爲百分之四十三左右,而農業的生産總值則將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變爲百分之五十七左右。這點當然是大進了一步,這一步要以今年極大的努力來達到。但這還是工業的比重落在農築之後,而且這還遠沒有恢復一九四三年工業與農業比重的水平,工業還只能恢復到一九四三年的百分之五十七。我們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水平,這也是很明顯的。因此,在這一年,我們還準備作新建設的投資。
   我們在今年的歲入,可能有以下的數字:農業稅收爲二百四十萬頓粮食,關稅、鹽稅與城市其他各種稅收爲三百十五萬噸,國家企業利潤為六百一十六萬噸,合計爲一千一百七十一萬噸,加上公債及上年結轉,則為一千二百三十九萬噸。我們在這樣的數字中準備以六百六十五萬噸作恢復與建設經濟的投資,即約佔全部歲出的百分之五十四左右。其中,工業部投資則為五百萬噸,佔全部歲出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中,生產手段的工業投資,佔全部工業投資的百分之八十五,消費手段的工業投資佔百分之十五。和去年的工業投資比較,今年工業投資等於去年的兩倍半。爲恢復工業所需要的修建工作,是今年的一件大工作。(未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澤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東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