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制穩定後私營工商業怎麽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2422
颗粒名称: 幣制穩定後私營工商業怎麽辦?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当代报登载“幣制穩定後私營工商業怎麽辦?”一文。
关键词: 当代报 幣制 私營工商業

内容

新年,我發表了「勸投機商人趕快洗手」,在那篇文章裏,我就說過,軍事作戰已經基本的過去,今年的中心任務將是經濟作戰。現在,經濟作戰又已獲得初步偉大的勝利!中國人民在短短的三個多月當中,由基本上戰勝了財政赤字,從而基本上戰勝了延續十二年的通貨膨脹。
   戰爭是慘酷的,不可避免的要有重大的犧牲。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和四年的解放戰爭中,生命和財產的犧牲幾乎難以數計!所以,並不是我們要有戰爭。我們的作戰完全是不得已的。因爲敵人太兇暴了,不作戰就不得活,就不能做人。這個道理是不必說明的了。經濟作戰的理由也是如此。
   日寇和蔣介石匪幇敗退之後留給我們兩個經濟上的災禍:通貨膨脹和貧窮。這是敵人恣意掠奪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人民必須自謀解决的嚴重問題。如果我們在軍事上戰勝日寇和蔣介石匪幇之後不進一步戰勝通貨膨脹和貧窮,革命的勝利還是不鞏固的。那中間,第一步還必須先戰勝通貨膨脹。沒有穩定的通貨為基礎,生產建設的恢復是很困難的,貧窮也是很難戰勝的。
   通貨膨脹的危害眞是一言難盡!結束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是十多年來中國人民一致的要求。這種要求在國民黨時代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因爲通貨膨脹是他們的掠奪手段之一,他們是不肯輕易放棄的。他們那個連根腐爛的政治機構,也是不可能執行這一個極端艱鉅的鬥爭任務的。只有今天人民自己的政權,才可能有决心,有力量進行這一場經濟作戰,而取得勝利。經濟作戰和軍事作戰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須經過一些困難。完全沒有困難,是不可能的。
   問題就在這裏。經濟作戰已經獲得初步勝利了,物價大體上已經穩定了,全國人民正爲這一個偉大的勝利而歡欣慶祝。但,同時,困難也表現出來了,少數工商業因此而關門,若干從業員工因此而失業,那些關了門的工商業,有的是投機性的,有的雖然不曾投機,然而不是今天人民所需要的,有的甚至也是爲人民所需要的。那就是說,困難表現在各方面。
   許多經濟學者都已經告訴我們:通貨由膨脹轉入緊縮階段的痛苦更甚於膨脹時期。但,通貨由膨脹到穩定,却必須經過一個緊縮的過程。因此這一種痛苦是不可免的。只有社會主義的蘇聯,才可能大量提高貨幣的價值,而不會感覺到絲毫痛苦。
   必須指出:這一種痛苦,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是同樣受到的。管理現金使得許多國營企業的資金周轉感到困難;緊縮編制更使得它們在進行工作和處理人事上大傷腦筋。但,這都是準備着的。共產黨從來也不希望僥倖取勝——打沒有犧牲的勝仗。因此,在三月三日頒布的「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决定」裏面就指出「寗願忍受若干較小的困難,以便防止和避免更大的困難」。所以,人民政府這一次領導經濟作戰正和領導軍事作戰一樣,忍受困難是自己帶頭的,而忍受目前一時的困難,正是爲着大家未來的幸福。
   以上說明了今天的困難和痛苦,是敵人多年掠奪遺留下來的餘毒,並不是人民政府製造出來的。長了十多年的膿胞,一旦開刀醫治,一時的痛苦是會大一些,但要做一個健康的人,忍痛一時又無可避免。這是勝利中的痛苦,大家只能再接再厲的向前邁進,以取得最後的、更大的勝利。
   爲什麽在上海,這一個時期的痛苦會更大一些?那是因爲上海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心臟地帶,產業的畸形發展本來特別的厲害。加上敵人的封鎖和轟炸,正針對着上海,痛苦自然就多一些。這正證明了,今天的痛苦是敵人給與我們的。
   儘管是敵人給與我們的痛苦,人民政府今天一面要從根救治,另一面還是要儘量設法減少痛苦。但減少痛苦並不靠打麻醉針,而是結合根本治療,要使創傷早點復元,這就是毛主席在四月十四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所說的:「今後幾個月內,政府財經領導機關的工作重點,應當放在調整公營企業與私營企業以及公私企業各個部門的相互關係方面,極力克服無政府狀態。」在同一個會議上,中央財經負責人陳雲還報吿:「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準備在今後幾個月內召開若干必要的會議,擬訂若干必要的法令,並將重心放在調整工商業方面。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來的六個月中,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的工作重心是放在財政方面,這是完全必要的,因而達到了平衡收支穩定物價的目的。」事情很明白,穩定物價是恢復經濟的基礎;先用全力平衡收支穩定物價,再進一步調整工商業以求經濟的恢復,步驟是十分合理而且正確的。
   這是中國從來不曾有過的新形勢:國家統一、獨立,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物價穩定,政府又用大力來調整工商業,有計劃的使國民經濟由恢復逐漸進到發展。在這個新形勢之下,私營工商業應該怎麽辦?
   我想,自己檢討一下吧!倘使自己的事業是投機性的,那在今天,沒有轉業的計劃就只好早點關門。投機事業對於人民是有害無益的;它是膿胞裏面的膿,是必須淸除再加消毒,病才會好的。通貨膨脹使得投機性的工商金融事業大大的發展起來。以上海而論,儘管戰爭使得經濟衰落,通貨膨脹却使得工商金融事業的單位數大大的增加它們的存在完全脫離了人民的需要。旣然它們過去是寄生在通貨膨脹的基礎上面,那末,這種企業今天隨通貨膨脹的消滅而消滅,還不是很自然而合理的嗎?
   有些工商事業不一定帶投機性,然而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不爲人民服務,而是爲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服務的。今天,這三個人民的敵人倒下去了,它們失去了服務的對象。除非能够趕快的轉移方向,改變爲服務人民的事業,那末,淘汰也是免不了的。
   盲目的轉業也是不行的。由投機轉移到商業,或者由某種商業轉移到另一種商業,甚至由商業轉移到那些人民一時還不需要或需要沒有那麽多的工業,結果依然要失敗的。很明顯,商業是一般的過剩的。而工業生產是不能盲目的。究竟應該轉移到什麽行業我們現在還不可能有各種正確的統計數字——過去的數字即使正確,今天也有些不適用了,因而一時也還不能有一個全盤的經濟計劃來具體規定私營工商業發展的種類與數量。但是原則上却早已指出了。發展的方向就是「面對人民」和「面對農村」。也就是說,任何不是操縱國計民生而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事業,都是工商業轉業的目標與活動的範圍。
   依我們的了解,目下購買力的低落是一時的。實際上,在通貨膨脹停止以後,人民節省了極其鉅大的通貨貶值的損失,這種損失是應該可以轉變為新的購買力的。但,由於過去是重物輕幣,有了錢便拚命的搶購商品;今天變成了重幣輕物,存商品的拚命要去換錢,這就使得商品的供給大量的相對的增加。北京有一間店舖張貼了「要錢不要貨」的廣告,正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這種普遍的心理又使得消費人等待着看,延遲了購買。有些消費人過去也多存一點商品,現在有得用就不買。有的消費者甚至要把過多的消費品拋售出來。於是,市面便形成一時的供過於求的現象。實質上,這不過是購買力的延遲,而並不是購買力的減低。物價穩定了一個時期之後,延遲的購買力還是要重新發動起來的。
   物價是可以由下跌而歸穩定的。政務院副總理陳雲的報告已經告訴我們:「物價繼續下降對於全國經濟也是不利的,如果繼續下降,政府當採適當步驟穩定之。」大家可以完全相信這一個啟示,因爲政府現在完全有力量控制市場,而共產黨說話,是說得出就做得到的。消費人的觀望時期一旦過去了市場便可恢復。夏收以後會有一些進步;秋收只要能有平常的年成,可以有更多一些的進步。但,市場基本的好轉還必須在戰爭完全勝利結束,土地改革使農民購買力基本提高之後。
   倘使大家認爲上面的估計大致不差,那末,佔絕大多數的正當經營而又爲人民所需要的工商業,是應該可以堅定信心的。當然,業務方針的改變和組織方式、管理方法的改善,仍然是必要的。在業務方針上,除了必須面對人民,面對農村,切實的注意爲工農階級服務以外,還要誠心誠意的接受國營經濟的領導。應該個別的、集體的去和領導的國營經濟機關商談,以謀公私經濟配合起來共同努力生產、繁榮經濟組織上必須力求現代化,不能在事業機構裏面建立封建關係。管理上必須完全肅清那種輕視職工的舊思想,要學會和勞方協商解决問題。這種積極精神和進步作風,使得事業轉危爲安,困難由大化小的例子,已經很多了。工商業家能在困難當中鍛鍊自己,力求進步,不但對事業有益,對今後自己做人也是有益的。等到困難過去,不合時宜的企業單位改造之後不會再有不正當的投機和競爭,存留下來的工商業是一定可以得着發展的。
   今天人民政府裏的人員,是沒有人會像反動統治的官僚那樣,以萬能自居的。共產黨所倡導的相信人民、與人民商量的作風就是今天政府人員的作風。所以,工商業家千萬不能一味依靠政府指點出路,而應該是同業集合起來,共同討論維持事業的具體辦法自己有了辦法,再和政府商量,配合國營經濟向前發展,那才是有效的。尤其是若干重要生產部門,必須趕快把現有的生產力,可能提高的生產力以及集體商定的生產計劃準備好,以供今後幾個月內政府召開若干必要會議的參考和討論,這是工商業家的民主權利之一。只有這樣的積極努力,公私兼顧才可能圓滿實現。
   最後,我希望全國的工商業家不要聽信匪特的謠言,堅决相信政府的政策。政治上正確的認識和對新國家堅决的信心,對於每一個工商業家應付當前的新形勢都是有頭等重要的作用的。我相信解放日子較長城市裏的工商業家,應該已經在工作當中取得了這樣的經驗。(一九五〇、四、二八)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章乃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