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業的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1660
颗粒名称: 舊書業的衰落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4月28日当代报登载本報特寫“舊書業的衰落”。
关键词: 杭州市 舊書業 衰落

内容

在杭州,目前還開有十多爿舊書店。這些書店的營業正在日趨衰落和轉變中。
   如果和舊書店的老闆「話當年」時,他們是不免有些「感慨系之」的。城站已停業的復初齋主人曾告訴我:在抗戰以前和抗戰初起的那一兩年、做老闆每天祗消穿着綢袍子坐坐茶館,品評版本;或出入收藏家之門,被尊爲上客,店裏僱三四個店員,並不算一回事。有時做上一筆交易,便是够個把月開支。然而,現在的情形呢?能够經常僱得起一個店員的,在舊書業中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了。舊書業的黄金時代是已一去不復返了。
   不及當初買紙錢
   舊書業的主要買賣是綫裝書。這些商品的來源,大半是出於所謂「世家」之中。杭州從南宋以來,在中國的出版史上就佔有極重要的位置,舊書庋藏本豐,加上這又是個地主官僚文人學士集中的所謂「人文薈萃之區」,在以前,比較「上流」一點的人物,無不以競藏書籍爲光榮,但是,這些世家的父兄雖愛書若命,而收藏書册的子孫們却不一定能讀;况且這些人家的子孫往往「不肖」的居多,結果變成了所謂「三虫」,先是像蝗虫般的吃光了所有的田莊;次是變白蟻吃光了房屋;最後,乃轉念頭到家中僅有的書籍,一如蠹虫一般地也把它吃光了。而另一方面,愛書成僻的人們並不以前車爲鑒,一仍其舊的廢寢忘食地搜羅。基於以上這些原因,杭州「流通古書」的。舊書業乃曾盛極一時。
   「黃綾封面論斤價,不及當初買紙錢!」破落戶把舊書賣給書店中,往往都論「担」計算的。這其中,或許全部都是一些八股策論之類,一錢不值,祗有送進紙廠去作還魂紙;或許夾有不少珍本,善本,這實在就是舊書店唯一的獵物。在抗日戰爭前後,一部明刋白紙附圖的曲本價值數百元(一,二十担米),一部普通的明版書賣二、三十元,這種交易每月總能碰上好幾筆,轉手之間獲取重利,舊書眞是大可一做的好生意。
   不過,做這種本輕利重的生意,並不是容易的一回事。他們需要有一副好記憶力,能够記住那位主顧要買什麽書,那份人家藏有此書,只要顧客提出書名,如不是罕見的珍本,他總會在一定的日子裏使你如願以償。而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有一套專門知識。起碼,他們得知道經、史,子、集四部中的重要書名及大槪;能一望而知這是官本抑是私刻;這是明刻淸印抑是原刻原印;能够記住這是一部罕見的,抑是禁書、能够認識一些鐘鼎文和篆刻,以便從藏書的印記上去推斷這部書流傳的經過而斷定其價値…………。如果把這一套搞得更精明一點,舊書店的老闆們其實並不會亞於專家的。
   冷攤負手對殘書據跑售書店有經驗的朋友說:喜歡買書讀書的人,是不可不玩舊書店的。因爲這裏面五花八門,中西兼蓄,可以盡情挑選;第二、舊書的價錢便宜,同樣一部參考書,時價値二三萬元的,說不定舊書店裏祗要十分之一的價錢。不過,買舊書千萬不能性急、更不可顯露出你非買此書不可;因爲舊書無一定的價錢,你得耐性的和店家討價還價。最好時常去跑,和店家廝混熟了,你需要什麼書,托他代爲留意。他自然而然地認你爲老買主,買書討價都方便得多了。
   「冷攤負手對殘書」,舊書店的主要顧客實際上並不是這批「窮朋友」,「窮朋友」大多數對於買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即使有交易、數目也不會很大。在以前,舊書店主要的買主是收藏家,以及上海的一批掮客。因爲價值高的珍本善本,只有他們才出得起錢收購。可是,自從抗戰中期以後,社會經濟情形變動劇烈,原來一批收藏家對於自己的書已在朝不保夕的狀况下,更談不到收購了。抗戰勝利以後,那正是斯文掃地的時代,舊書更少人問津,加上一批有能力買書的人,像以前專買方志的阮匪毅成、專買詞的胡匪健中之流,都忙於做官享福去了,杭州舊書店更顯得冷冷清清、生涯寥落。
   沒落是必然的結果,因爲舊書店不但是一種掮客性質的生意,而且他所販賣的又是脫離羣眾的書籍,何况他原來所服務的那批人,大多數是不能容身於新社會中的官僚地主。正因爲生意清淡,目前舊書的價格眞便宜之極。店家收購綫裝書每斤祗不過三、四百元;賣出時每斤最多亦不過七、八百元。而買主並不是文人學士,都是挑賣花生的小販了。至於經過他們挑選的整部頭的「好書」,即使是明板的,每册通常也不過一、二千元。記者曾見一家舊書店把抗戰前標價二十元一册的清代禁書,也紥入「還魂紙」之列,以每斤八百元出售,價格眞是一落萬丈。據業中人談:現在除了歷史、醫書等類舊書還有些生意以外,以前最暢銷的經類書籍,現在整年沒有買主;孔家店文化的結晶,大半都送入華豐造紙廠去作紙漿了。
   衰落中摸索新路
   杭州所有的舊書店,現在已沒有一家是專營綫裝書的了。客觀環境的轉變,使他們不得不摸索一條新路。他們主要的營業,已從販賣綫裝書轉變爲經銷新書。這雖然還是解放以前的事,可是那時所經銷的是清一色的五顏六色封面的標點舊小說,及馮玉奇之流的作品;而現在,這類書籍已很少有人問津,停上了灰塵變成了冷門貨。各種學習手册,解放歌曲等類進步的書籍,則已爲若干舊書店所熱忱推銷。他們銷得最多的還是一些所謂日用書籍,如尺牘、模範作文、模範日記等等。據他們說:可惜到今天還沒有出版過適合新時代的「模範作文」等類的書籍否則,銷路一定大好。
   此外,他們所最盼望的是一年兩度的開學汛,他們一面經銷新的敎科書,一面從洋裝的舊書中淸理出仍可供學生應用的敎本;這是他們一年中最大的收入。
   舊書店有它一定的顧客。如果能利用它作為進步書籍,特別是切合日用的如日曆、曆本、年畫:……)和通俗讀物的推銷網,未嘗不是一個良好的基礎,未嘗不是舊書業轉向新生的一條大路。對於我們先人遺下的那些綫裝書,如文物局長鄭振鐸所說,將來要由國家收購庋藏,在未收購之前,由各舊書店保存了一部分,以免化爲雲烟,舊書店也有它一定的功蹟的。(可、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馮玉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