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地方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0733
颗粒名称: 浙江的「地方戲」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0年4月18日,当代日报连载的《浙江的「地方戲」》介绍了杭灘、杭劇、婺劇、甬劇等多种戏曲形式。
关键词: 浙江 地方戲 杭劇

内容

杭灘
   杭灘實灘簧之一種,為崑曲之支流,起源甚早,杭州灘簧以五、六人,分生、旦、凈、丑角色,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係文唱,不過另七句,文字深奧,每本五、六齣杭灘另有一種叫鑼鼓灘簧。戰前杭灘風行,每逢『慶壽堂會』均有,後因封建地主的逐漸沒落乃隨着沒落,惟亦頗得一般市民所好,現在杭灘僅望湖樓一家,所唱都爲舊戲,缺少改革。杭劇
   杭劇為杭州固有地方戲,一般人都稱武林班,唱做與越劇相似,所唱以文戲居多,如『珍珠塔』『賣油郎獨占花魁女』之類,文字較杭灘淺易,惟調子甚多,故難學,須下功夫,現杭劇衰落的原因即在此,一般戲子均改唱越劇。杭劇雖爲杭州地方戲,然至今遺留下來會唱的已經很少,解放前大世界曾有杭劇場,現在杭紹劇春秋社雖有其名,但唱杭劇者已寥寥無幾。解放後該社爲慶祝元旦,曾邀請杭劇名角,一度演出『闖王進京』,成績頗佳。婺劇
   婺劇是浙東金華的地方戲,又名徽劇,是由皖南傳入的京戲之一種,它的特色在於有文、有武、亦莊、亦諧,不像京劇那樣規行矩步,也沒有越劇那樣文質彬彬,它表現了倔强的金華人民氣槪。過去的金華戲,內容也多帶迷信意識,現在由金中婺劇研究社展開改造,內容一新,已先後演出過『打黃狼』、『逼上梁山』,金華新春等舊劇團,也演過由京劇改編的『九件衣』、『三打祝家莊』、『紅娘子』等新婺劇,自己創作有反霸鬥爭的『新大補缸』,婺劇流行浙東一帶,每逢『年節』『廟會』各地農村都輪流演出,改造後的婺劇,對浙東人民敎育有極大意義。
   甬劇
   甬劇即四明山文戲,俗稱甯波灘簧,其淵於蘇灘中之後灘,和『賣橄欖』、『庵堂會』等,無不大同小異,演員極簡單,台上唱做大都一花(即丑角)一旦而已,演時淫詞浪曲,實不堪入耳,唱詞全用寗波土白,亦以七字句,頗得一般鄉間不識字農民愛好,所以它的潛勢力甚大,如能改造其藝人革新其內容,可作爲農村敎育工具的一種形式。
   採茶戲
   採茶戲是浙東衢州、江山一帶的民間春節文娛戲,在秋收冬藏以後,農民就集合農家女孩子練習演唱,也有每鄕每村專門組織的,演出簡單,由八個或十個女孩子穿扮紅綠衣後,每人手提花籃一隻,於春節時遊唱街頭,唱詞都用小調『十二月』之類,内容以男女愛情為主,帶唱帶舞,別具情調,如加以改造,不下『腰鼓』,『蓮湘』等民間文娛形式
   地方文明戲
   地方文明戲是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它和話劇相似,惟題材庸俗,對白均採用地方語,像杭州大世界的文明戲,幾年來一直擁有觀衆,解放後一般迷信、色情的部份都已删去,對敎育一般小市民是具有一定作用的,再能灌輸新內容改良形式,它的前途更廣大了。
   浙江各地地方戲的形式甚多,其他像『傀儡劇』(俗稱木人戲),畫劇(俗稱『西洋鏡一)小調等都是可以改造的,對敎育各地的羣衆是良好的工具。(加)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