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王秀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26739
颗粒名称: 我看了「王秀鸞」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3月5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我看了「王秀鸞」一文。对「王秀鸞」寫的是抗戰期間游擊區裡一個生產發家的故事进行了纤细讲解。
关键词: 王秀鸞 抗戰期間 生產發家

内容

「王秀鸞」寫的是抗戰期間游擊區裡一個生產發家的故事,作者通過王秀鸞的進步,說明了祗有生產才能克服困難,祗有勞動才是提高舊社會婦女地位的最好方法。這敎育了觀衆,而且也給觀眾指出了一條應走的道路。
   王秀鸞良善、樸實,具有農村婦女勤勞的品質;正因爲她有這些特點,所以很容易接受新社會對她的啓發和敎育,勞動改造了她,也改變了舊社會對婦女輕視的觀點,她是一個從舊社會走到新社會的婦女,在舊社會裡,她被丈夫欺侮,被婆婆排擠,在新社會裡,她從事勞動,獲得了丈夫的愛,公公和婆婆的尊敬。尤其是好吃懶做的婆婆,在她的影響下,也改變了過去的作風,從新學習勞動了。不過婆婆轉變的過程,作者處理得還不够,她的轉變,完全是爲了報答媳婦對她的好處,却並沒有認識到勞動的意義。
   大椿(王秀鸞的丈夫)這個人物,在劇中出現,是有他的作用的,作者對他也沒有好好的處理,在第一場裡,沒有說明他爲什麽仇視她的老婆?接着他参加了八路軍,只是爲了看不慣家庭之間的糾紛,這也是不對的,以後八路軍對他的改造,和他對老婆態度的轉變,這些作者也沒有好好的交代清楚,所以使他在劇中成為一個不重要的角色。
   婦女會的主任像一個城市的女學生,對羣衆似乎沒有起領導作用,從始到終,她好像成了王秀鸞的尾巴,一切都是王秀鸞推動她去做,這是最大的遺憾。
   「王秀鸞」這劇本是有一些缺點存在的,但這些缺點並沒有傷害它的敎育意義,解放區的婦女,應該向王秀鸞學習!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厚望
责任者
王秀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