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模範工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15077
颗粒名称: 大連模範工廠
并列题名: ——中蘇遠東電業公司玻璃工廠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49年,旅大地區各公營工廠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生產效率普遍提高。
关键词: 工厂 方法 提高

内容

旅大地區各公營工廠,在初步地學會了蘇聯的科學管理方法以後,生產效率普遍提高。今年上半年的產量平均超過計劃百分之二十二。其中被獎爲一模範工廠」的中蘇遠東電業公司玻璃工廠,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全年的計劃。這半年的產量和日寇統治時代一九四三年全年產量相比,則超過後者百分之六十三。九月十五日□廠開始拆修熔化玻璃的大窰,又以十四天完成了四十天的修窰計劃(日寇統治時代爲七十天)。因而使得今年產量可能超過一九四三年百分之二百。
   玻璃工廠之所以獲得這種成績,雖然有其客觀的有利條件;打開了撫順的煤源,這就大大提高了主要燃料——煤氣的質量;又如玻璃的製造是一種軍一性質的生產過程比起同時製造各種產品的工廠更便於精確地計劃生產,提高勞動熟練程度和加强勞動組織;再加玻璃工人這種專門人材,離開本廠就不易找到適當職業,因而骨幹工人沒有在困難時期大批流散,各個在主要技術部門都保有百分之廿到三十二的老技術工人。可是恢復生產初期的混亂和困難却吿訴我們,如果沒有全體職工的生產積極項的製造力的高度發揮,如果不信任他們的創造能力,特別是如果沒有蘇聯的科學的生產管理經驗的指導,保證這些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揮出來,如果不虛心學習這些先進的經驗,那末客觀有利條件再多也是不可能把工廠辦好的。
   混亂的恢復初期
   遠東電業公司玻璃工廠原日寇的「昌共石子株式會社」□建廠已二十五年,擁有職工一千三百多名,在本廠工作五年的還算不了老工人。解放時職工們反對日寇破壞,英勇護廠,機器設備得保完整。可是,過去主要技術部門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了,各種設備的說明圖又被他們藏匿銷毀,因此一九四七年下半年恢復生產時,在技術領導上發生了很大困難,
   當時旅大地區正處在反動派的海陸封鎖中,原料來源和產品銷路成了復工生產的嚴重的障礙。因此,「節衣縮食,恢復生產」,是當時領導工人戰勝困難的唯一正確方針。但是初從農村轉入城市的中國副廠長,却片面强調「不改善生活就無法發動生產熱情」,整天忙於調查物價,統計工人家屬人口,計算工資購買能力,列具淸單去和蘇聯廠長爭執,而聽任工廠陷於毫無勞動紀律的混亂狀態。一個車間裏十五個工人同時不上班無人過問,工人可以隨便轉到任何一架機器上去工作,機器空轉半天,車間工長可以毫無所知,玻璃被任意損壞,偷竊現象遍於各個生產部門。對於這些嚴重現象,工會也一味姑息,不但助長了新工人的落後情緒,而且使從來把工廠當成靠山的老技工也普遍消極悲觀起來,致使工會自身完全和羣眾脫離。「福利福利,不當飯吃,」這就是工人們對工會工作的評語。工會會員,大會經常只有三五個羣眾,主席一轉身這幾個人也不見了。年底總結生產,還達不到日寇統治時年產量的十分之一。后來發生漏窰事件,就連這點可憐的生產也中斷了。工廠的危機達到頂點。
   工會與行政團結的關鍵
   不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要維持生產是難以想像的。一九四八年八月,遠東電業公司的中國經理和中共企業黨委會重新配備了玻璃工廠的副廠長,黨的總支書記和工會幹部。他們立卽着手兩大工作:依靠護廠有功的中國老技工建立勞動組和改造工會,一方面由行政上把池們大胆提升到各車間的領導崗位上,一方面發動工人選舉他們敬重的老技工出任工會主席。□時中國領導者最的顧慮是:不懂全面技術的工人能否領導生產?工人自己如像在窰上做了二十五年工的劉茂有也决無信心,害怕這重担「挑不起來」。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把工廠當成一輩子靠山的老技工,做不好也不會比蓄意破壞的帝國主義技術者做得更壞。他們担任了部長、股農、班長、技手等生產管理工作□,立刻車間工人分別編成固定於機器上的工作班和小組;實行被擱置了的蘇聯廠長所規定的生產日報制度;宣佈職工會和行政方面共同擬定的勞動紀律。儘管這些積極分子當時到處受到在工人中還佔壓倒優勢的落後情緒的打擊排斥,還不可能把三月份的產量提高;但是任意摔碎玻璃和隨便遲到早退等混亂現象停止了,工廠秩序開始建立起來,中蘇幹部之間的關係也大爲好轉了。
   但是曾長期在農村和戰爭環境中工作的中國幹部,對企業化的現代生產方式總是格格不入的。他們在戰爭中習慣了不顧一切代價去完成任務;蘇聯廠長却要□會,計算生產成本。他們在農村習慣了不誤農時的季節生產突擊,蘇聯廠長却要求在八小時的正常工作中保持繼續的勞動,他們也知道工廠的羣眾工作是爲了發展生產,但是不讓在工作時間開會就好像無法進行政治敎育。—□並個別說話,上政治課,辦訓練班,開動員大會,培養積極分子,發展工人黨員,選舉功臣模範…………一句話,要發動羣衆就得侵佔工作時間。直到四月間搶修大窰工廠無錢支付工資的時候,黨和工會的領導者的生產觀念才明確建立起來。
   修窰期的兩個月間,玻璃生產完全停止了,但是工資和工廠費用却得照常支付。打開金庫一看,現欵只有幾千元;向銀行提款,存欵光了。仔細核算開工以來的收人,才知道過去幾個月掙下的錢還不够賠兩個月。蘇聯廠長說:工廠只能替國家掙錢;一年不生產幾百萬平方米玻璃,不但國家的工廠要叫我們賠垮,就是工人的飯碗,遲早也要被砸碎的。
   黨和工會的領導者這時才感到事情嚴重了。眼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縮短非玻璃生產的修窰期。於是黨和工會向工人發出緊急號召:「保證六十天修好大窰!』同時動員各車間的負責幹部親自帶頭,組成四百多人的突擊隊,成爲拆修大窰的骨幹組織。這是建廠以來從未有過的强大修窰力量。經過全體職工的努力,終於以五十三尺提前竣工了。廠方仔細核算成本,修窰經費竟然節省了四分之三。蘇聯廠長立即呈請電業公司,給修窰有功的三百多人頒發獎金。工人情緒大爲振奮,八月間的玻璃產量一下子超過了計劃百分之四十二。廠長於是又根據工人建議,把全廠工人的工資等級普遍提高一級,低價糧食和布疋等的配給量也增加了。正如勞動英雄劉茂有說的:「從前開會呀,請求呀,再鬧再鬧也吃不飽飯。可是玻璃一出什麽都有了。」黨和工會抓緊生產高漲的時機,進行國家主人翁思想敎育,展開了迎接「五一」「七一」和十月革命節的三次生產競賽的立功運動,同時配合行政有計劃地分批組織工人學習技術,使得每個工人的生產效率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六,全年產量超過計劃百分之三十。工資收入也平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四,工人們開始從切身經驗中體會到工廠的利益也就是自己個人的利益,生產熱情普遍提高;原來遭受諷刺打擊的積極分子現在成了最尊敬的人物。黨的支部、行政和職工會的工作步調也在明確的生產目標下趨於一致了。
   (未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旅大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