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救災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9119
颗粒名称: 下鄉救災記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知靑幹校發動全體同學下鄉救虫災。
关键词: 知靑幹校 虫災 救灾

内容

六區近來發現有虫災,有的稻已枯死,有的還剛發現虫卵,據估計若孵成虫後,每畝至少損失二、三斗米,全區有一千畝田,則至少損失二、三百石米左右,而農民呢?仍迷信爲天災,以爲天意不可抗違,於是區政府通知靑幹校,發動全體同學下鄉救災,並敎育農民。一時整個靑幹校沸騰了,大家一致響應這個號召,二十七日晚動員大會上,喬同志報告災情,以及這次工作意義及工作注意點,周同志提出建議:「我們要像消滅反動派特務和土匪一樣,不留下一個!」
   第二天一淸早,大家就匆匆用了早餐,穿好草鞋,帶了袋子出發。一路非常興奮,這次工作不僅對自己是個勞動好機會,可以親身體會到吃飯的不容易,還可幫助農民除災,使他們明瞭虫災的原因,打破迷信,這是多麽神聖的一課呀!
   到了六區,以一分隊爲單位,由組長帶領分到各處。我們這分隊共二十六人,第一個工作地方滿是虫卵,當初未徵得田主同意可否下田,我們就在田邊把有虫卵的稻葉摘下放在袋子裡,據農業研究所調查,每一堆虫卵約有一百個,每個虫能損失二、三株稻,所以看看只是一小團虫卵,一變成虫災害就很大,農民不知道有這麽可怕就不去注意了。一會兒田主來了,說有兩畝田的稻已開花,不能下去,有兩畝可以下去捉。大家很興奮地排成一列,每人捉三行稻的虫,工作很快地進行了。我們赤脚踏在陰涼的泥土上,非常爽快,這種滋味是在城市中所享受不到的。在工作中大家互相照顧,要愛護莊稼,這點正是農民不願我們工作的原因,怕除了虫災長家中休息。一會兒饅頭送來了,雖然是淡的,大家都吃得很有味。
   餐後以四、五人為一小組,至各家進行訪問,向農民解釋虫災情况,了解他們生活情形,其中發現好幾位積極份子。我們一組五人走到一家門口,看見一個老農婦赤了脚,正要下田工作,我們問她爲什麽還要自己幹活,她說一家只有一個瘋的兒子,一個不管事的媳婦,和她自己,田裏草太多了,只好去拔。我們就不顧烈日和疲勞,幫她拔草,起初她不太信任我們,後來見我們拔得很乾淨又很快,她才很高興,不到一個鐘頭,一畝田的草拔光了。每人腰都發酸,手脚被稻葉割破,汗流過就很痛,頭頸被晒得發燒,但精神上仍很愉快。
   在區長家裏集合了各小組後,再回到上午未完成的田裡除虫,一邊工作,一邊唱「插秧謠」,這時才體味到「腰酸背彎手足都痛」的滋味,疲倦時就互相打氣。到了四時,這塊田的虫才除完,燒了有虫的稻葉,再到第五個地方,受災較輕,一會兒就除掉了。
   五時我們又跨開健步,囘到校裏,勝利地通過了這次考驗。,而稻被蹂躪了。結果我們沒有損壞一株稻,一位老農夫笑嘻嘻地說:「現在的學生幹起活來都幹得蠻好了。」我們對他說:「田裏無論什麽工作都會幹,以後有空來幫你戽水好嗎?」一位農婦提了茶水,親熟地招待我們囘她家裡歇一歇。我們完成了工作就謝謝她的好意,趕快到第二個地方,路上看到第三分隊正在工作,我們喊「加油!」他們叫:「快去工作。」大家都感到,爲人民服務是光榮的,也是應該的。
   以後工作的二塊田都還是虫卵,很快就除淨了,到了第四塊田,患攢心虫,虫在稻心中,整株稻就要枯死,除虫非得連根拔起来不可。這塊田受災很重,大家特別認眞工作,不管烈日腰酸,仔細地拔,不讓漏掉一株受害的稻。除了半塊田,已是正午,只得囘到區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農業研究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