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9114
颗粒名称: 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不但業蹟上表達出奮鬥成功的歷程,而且在技術上有長足的進展。
关键词: 工業 技術 抗战

内容

在抗戰以前,據相當正確的統計,後方較大規模的民營工業,在重慶只有一家水泥廠,陝西有紗廠一家,麵粉廠二家;貴州有紙廠一家。……以這樣脆弱的工業基礎,又在日寇嚴密封鎖下,依靠內遷的四百五十三家工廠,物資十二萬噸為基礎。僅僅祗有八年,絡續創辦的工廠,卽達三千七百餘冢。這些工廠在器材缺乏,技術不够和敵機轟炸的威脅下,創造了如下業蹟:(包括公營生產在內)(一)電力八四八、六三〇、〇〇〇度(二)煤四一、九二一、一五九噸(三)生鐵四〇二、五七一噸(四)鋼二一、五七九噸(五)工具機、作業機二三、八二八部(六)電動機、發動機五一、四八一匹(七)發電機一四、一一三瓩(八)電泡三、一七二、六〇〇隻(九)水泥二九七、五三七桶(十)硫、鹽、硝酸和鹹二四、四三噸(十一)酒精三五、八八〇、五〇〇□(十二)機製紙二一、二七七噸(十三)麵粉二五、一三四、〇〇〇袋(十四)紗六〇七、九六五件
   不但業蹟上表達出奮鬥成功的歷程,而且在技術上,即使是客觀環境與技術條件是如何不够,仍有長足的進展,當時核准的專刊案件幫我們說明了這些:
   機器及工具五六交通工具二九
   電器器具三五家具四五
   化學物品八四印刷文具四九
   礦冶一四其他二八
   可見封鎖對我們暫時確是困難的,但客觀上却是替我們開闢了自力更生的一個好機會。(頻迦)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頻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