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互助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8783
颗粒名称: 她們的互助組
分类号: F129.71
摘要: 1949年,北山村婦女成立互助組,造成全村的紡織熱潮。
关键词: 北山村 婦女 紡織

内容

路過北山村;早就聽說這村的婦女勞動最强,特別是紡織。她們在災荒年就靠着兩隻手養活一家人,渡過災荒。現在是更好了,從個人紡織到集體,全村就找不出一個不會紡織的婦女。連七八歲的小姑娘都有自己的紡花小組。
   村長給我介紹了紡織領導人孫廷鳳,她親切的帶我到她們的小工廠去參觀。
   就在普通住家的過廳裏,一共十八輛紡車,不停的轉動,我的眼都花了。她一進去就坐到自己的紡車前,迅速的抽線,一面和我談話。
   她的紡車和別人的不一樣,多了一個小輪,她告訴我這是剛做好的。她在試驗這樣車子速度快,每天可以紡一斤到一斤半,而沒加小輪的最好的把式只能紡十兩。她已經試驗好了,現在正在請木匠改造,大家也用這車輛學習。
   裏面一間小屋,兩個老太婆,帶着七八個從幾個月到一兩歲的孩子在炕上玩,這是她們的托兒所。參加互助組的婦女,共十八個,有的有孩子,影響紡織,她們就找了兩個六十歲左右的老婆婆也算互助組組員,職務是看孩子,每天記工。這樣一來,母親可以安心紡線,到時候餵奶。
   她們的線是按等級記工的,每月結算一次。賺了錢按工算。但是絕大部分是用来擴大生產。除了家庭購買必需品外,從不分紅
   這個互助組勞動了全村,成了核心。每個組員,又領導了另外的一個或兩個互助組,這樣就造成全村的紡織熱潮。
   這是解放後婦女的創造,她們沒有學過打兒所管理,沒有學過算術,但是已經會科學的記算,合理的解决困難,進入半社會主義性質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吳风
责任者
孫廷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