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7139
颗粒名称: 起死回生
分类号: G210
摘要: 蘇聯科學家在人死掉之後,儘可能快地施救,注射溫暖的血液,混合着腎上腺化合物,及葡萄糖,到支動脈中——到達心臟的捷徑。在高度的壓力下,這種混合物能够引起心臟的收縮,使得血液從動脈流入靜脈中去。
关键词: 科學家 靜脈 醫師

内容

「蘇聯科學家試驗結果
   已有五十一個平民,
   死了又活過來。」
   在過去,人是分成兩大類的:活的和死的。在生與死之間,有一個顯著的界限,一旦走入了「另一個世界」,就再也囘不到人間了———除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蹟發生。
   其中多數人,復生的時期很短促,不過數小時或數天而已。他們吃,喝,談天,甚至寫信,但重要器官所受到的損傷,終致不救。
   五十一個人中,有十二個人迄今還活着,過着常人的生活。
   這些蘇聯科學家所用的方法很簡單,死掉之後,儘可能快地施救,注射溫暖的血液,混合着腎上腺化合物,及葡萄糖,到支動脈中——到達心臟的捷徑。在高度的壓力下,這種混合物能够引起心臟的收縮,使得血液從動脈流入靜脈中去。
   同時,醫師使用人工呼吸法,恢復死人的呼吸,這往往要繼續較久,或許要繼續到恢復生命後一小時,直至病人能够自由呼吸。
   蘇聯醫學界試驗結果告訴我們,人體中最軟弱的部份,不是心臟,而是神經系統。它是長期貧血,最先死亡的。
   尼哥夫斯基醫師,向全世界的醫生宣佈道:「我們不能因病人心臟和呼吸的停止,而放棄自己的努力,仍當繼續爭取病人的生命,尤其是那些暴卒的病人。………停止跳動的心臟,有時會重新跳動的。」
   現在,科學對於生死有了不同的解說。生與死之間,並沒有一個斷然的距離,旣使一個人踏入了死亡的領域,他也還有機會,囘到活的世界來。
   這就是說,在你死了以後,你還有機會活過來。這並非僅是聳人聽聞的理論,已經有五十一個人,使用這種新方法,從死亡中救活。
   在目前,救活一個死的人,死亡的時間不能太長,大約是五分鐘左右。但,重要的是,死人是可以救活的。那些因昏厥,流血過多,或其他能治愈病症而死的人,獲得了新的生機。
   這種起死囘生的技術,是蘇聯健康部的尼哥夫斯基博士和他的副手們研究出來的。最初他們施用這種技術,救活陣亡的士兵,現在施用於民間。他們並把一切資料和技術,供給美國及其他各國的醫師。
   尼哥夫斯基起死囘生技術的根據,是人體各部份,並非同時死亡的。他發現:「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突然中止;從生到死,包括好幾個過渡的階段。」
   所以,心臟雖然停止,身體中的其他各部份,可能仍舊活着。醫師可以宣佈這個人死了,然而,這僅是「臨牀上的死」,並不是「生物學上的死」(人體中各部份全都死亡),他往往還有復活的可能。
   紅軍中有一個小兵,叫齊里潘諾夫,臀部受了重傷,搬到醫院時,已經完全失掉了知覺。把他扛到了手術檯上,但情形愈來愈糟。最後,心臟停了,呼吸斷了,神經反應消失了。
   外科醫師照例報告:「昏厥及流血過多致死。」
   就在這時,尼哥夫斯基醫師走了進來。三分鐘以後,他開始工作。過了一分鐘,齊里潘諾夫的心臟開始跳動;過了三分鐘,他開始呼吸;一小時以內,他恢復了知覺。
   不久以後,他睡着了。叫到他的名字,他睜開了眼睛,囘答問題。他要水喝。他的呼吸是平勻的,脈搏也正常。
   到了今天,齊里潘諾夫活得很好。他簡直不能相信,他是死過一次的人。
   有一個新聞記者問他,在另一個世界中,看沒看見什麽有趣的事物。他抓抓頭皮,抱歉地答道:「實際上,我沒看見甚麽,在死去的一剎那,我已失去了知覺,直到動過手術以後,才恢復了知覺。像是受過了一次麻醉。」
   尼哥夫斯基博士說,死人首先失掉的是知覺;起死囘生最先恢復的是知覺。病人並不知道死亡的開始,所以對死後的一切也茫無所知。
   齊里潘諾夫是尼氏救活的五十一個死人之一。所有這些人,全是由於內臟或四肢受了重傷,普通施救方法無效而死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东方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