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沿岸災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6388
颗粒名称: 甬江沿岸災情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8月10日,当代日报登载了“甬江沿岸災情”一文,文章介绍了甬江沿岸的水災情况。
关键词: 甬江 沿岸 災情

内容

自從江利輪在梅墟出事後,甬鎭間的交通就成了問題。大浹江上不見機輪的聲音,偶然有幾隻帆船往來,也是不搭客的,因此大多數人都以步行代替了小輪船。
   記者於五日上午七時,由甬步行,經過下白沙,一路目擊到風災實情,這裏的地勢尙高,江邊的田也都可種稻,因此所受的損失還小。鷺林農民趕戽淡水
   到了距寧波約十里路的鷺林,水災的情况漸趨嚴重,村人們告訴我:「在上月廿四日夜裡,屋子裡地板上的水已在膝上,一片汪洋,都是鹹的江水,房子裏的器皿物件浸過鹽水,有的不中用了,有的要經過淡水洗過才可用,連關在籠子裡的家畜,因掙扎不出都浸死了。」道路兩旁的田地,鹹水浸入,農作物如稻、蕃薯、大豆、棉花等,都受了損害,幸虧大水退去很快,加以當地農民竭力搶救,早稻所受損失尙少,現在大都收割了,他們每天在戽淡水,希望晚禾能恢復原狀。浹江附近一片淒涼
   再向前行,到了三官堂和張家堰。尤其是張家堰,剛當浹江轉灣凸出處,江風浩大,受到風災的影響較大,沿江都是貧民住的——經過多年祖傳的矮平屋,十室九倒,幾乎臨江沒有一間完好的□子□□□□面又□□□□着舊□搬到□幾間□人經□心,顯□□□□□淸水浦畔土質變鹹
   愈向東走,道路兩旁的田地,因爲地勢漸低,簡直走一步嚴重一步,早稻雖也收割,晚稻已枯萎得發黃,和己割過的稻草一樣,田也乾涸龜裂,未來的收穫已可想而知。抵淸水浦,據當地農民談:「這次災後早稻收成一般在七成左右,晚稻近江邊一帶,因鹹水浸的時間已多,土質變鹹,碧綠的稻禾被鹹死□恐怕要顆粒無收了。」□□到在道路以北一帶,□□被鹹水浸入,或許因□□較少,晚稻還是綠色□□有轉好的希望。在江□□幾塊地,其中有一塊約三畝大的蕃薯地簡直已看不到一枝綠的了;大荳和棉花也是一樣,除地勢較高的尙好,低的已是一片白綿綿的經過鹹水打成硬而又堅的空地,行行的農作物殘骸,還留在田野間。
   這樣一直到鎭海城郊都是如此,偶而還匪看到搖搖擺擺半倒半存的房屋,點綴着災後的農村。大約災况嚴重的都是道路以南一帶,水田還少,燥地很多遭映;累及田畝之大,也無從統計。江神廟裏焚香叩拜
   在這次水災中,還有件可笑的事:當大水進來的那天晚上,清水浦的江神廟裏,立刻跪滿了一般善男信女,他們或她們焚香叩拜,誠心誠意的祈禱,希望廟裏的菩薩,快些把大水驅逐出去。在二十世紀的今天,農村裏還依舊保存着這樣濃厚的封建迷信觀念,不用科學方法來防災,還是那末一套無補於事的玩意兒。
   今後爲防患未然計,希望當地農民澈底的覺悟,求泥塑木雕的菩薩是沒有用的。「大家的事大家做」,大家動員起來,開河渠,築堤防……積極做防災的工作。
   (八日寄自寧波)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唐武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