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改良之我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6103
颗粒名称: 越劇改良之我見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8月7日,笔者在当代日报发表了“越劇改良之我見”一文,文章写了笔者对越劇改良的看法。
关键词: 越劇 改良 看法

内容

時代巨輪,它絕對是不能等待着的,它又旋轉到一個新的階段了,新的中國,終於很快地誕生了,可是,越劇這陳腐時代的產物,如果還是故步自封,那麽非被淘汰不可,因此有一些先進的先生們便呼出了改良的口號,筆者也是一個越劇的愛好者,覺得越劇若不改良,就沒有倖存的希望,因此,也提一點意見寫在下面以供參攷。
   一、在劇本青黃不接中宜將原有劇本去渣存精。
   越劇的劇本差不多都是粗製濫造的,它的來源是一種短篇筆記小說,和民間流傳着的故事中編製成的因內容通俗故能博得觀眾愛好,然內容好的亦復不少,我們在這改良伊始,一時絕對沒有這許多劇本來供其需要,尤其在鄕區的小越劇班,演員文化知識水準不够、如果一但把以前所有劇本取消,則使他們弄得無戲可演,生活頓成問題,且鄕下農民無娛樂可以消閒,所以我們必須審愼把所有劇本關於封建迷信的毒素抽去,把奮鬥努力生產和正當戀愛描寫插進去,以使劇本生動而漸漸趨向積極前進之途,例如「賣油郎獨佔花魁女」「水紅菱」「玉堂春」等劇情,都含有奮鬥與惡勢力抗衡及自力更生的意味,稍加修改便是很好的劇本了。例如「探陰山」「殭屍拜月」等劇本迷信太濃,無法改良,我們不妨乾脆禁止不演,總之,好的保存,可改的改良,不可改良的不要,去渣存精,以適應當前靑黃不接的劇本需要。
   二、改造演員,提高演員文化知識水準,以適當前時代。
   每個越劇演員,差不多都是從幼在科班訓練出身,由於年幼沒有識字基礎,且所謂「先生」也大多識字不多,因而口傳較多,以訛敎訛,故別字不通的句子叠出,現在一旦要演新越劇,敎起來困難較多,如以舊劇改良爲出發點逐漸敎育演員,提高演員文化知識水準,使其對於新時代加以認識,並明瞭自己是宣傳敎育人民的先鋒,負起使命,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三、吸收平劇話劇影劇等的精華和劇情,充實內容,使其多邊化。
   越劇的音調是單調的,對話是含有濃重的紹興方言的泥土氣,如果推廣到整個江南,便非改善對話和音調不可,使其到任何地方都可適合觀眾的懂得。劇情亦可將平劇、話劇的劇本加以改良(如此次白毛女的改編)使新的劇本源源產生,舊的劇本便可以逐漸的減少。
   四、越劇的觀眾在鄉不在城,我建議新越劇必須下鄉。
   在到農村去的號召下一批批知識靑年,新聞記者,醫務人員都下鄉了,對的,廣大的農村中,在幾千年封建統治下,和幾十年國民黨壓迫下,已是險象環生,什麽地主壓榨,高利貸剝削,迷信不合理的一切,雖然解放已達三月,然而這現象多少總還存在着一些的,新越劇必須在這種情况下踴躍的下鄉。
   由於農村長久的被壓榨奴化,文化水準之落後,當然是意料中的,現在,要談建設農村,更應由淺入深,投農民所好使他們發生興趣才好,對於越劇及各種越劇唱本,在農村中是風行一時的,我們現在把新思想由越劇中通入農民羣衆中啓發他們新的觀念,幷印發新越劇唱本,以作推行識字運動的根基。
   總之江北秧歌江南越劇配合各地民情廣施利用,我相信這是啟發農民思想的最好利器,如果把秧歌搬到江南農村來,時絕對不能發生作用的,反之,把越劇搬江北去也不會得到江北人愛好的,我敢斷言,江南落伍的農村,必須要利用越劇來啓發,使農民們走上新時代的大道,如果不去改良越劇,那麽越劇中那迷信、封建、腐敗等的毒素,不斷□越劇做媒介傳佈,所以推行新越劇,禁演舊越劇,和新越劇下鄉是解放後改建農村的當前急務。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文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