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識份子從通俗的文藝讀物裏學習什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4351
颗粒名称: 青年知識份子從通俗的文藝讀物裏學習什麽?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49年8月19日,当代报刊登青年知識份子從通俗的文藝讀物裏學習知识的文章。
关键词: 青年知識份子 文藝讀物 學習

内容

我要給「知識」的靑年朋友們介紹一本通俗的文藝讀物—「煤」。在未談到「煤」的本身以前,想先就通俗文藝讀物方面談一下。
   一般說來,通俗文藝讀物原是寫給工農大眾讀的,但對靑年知識份子也很有敎育作用,它的內容是淺顯而平常,它也許在某些個別的靑年知識份子的心裏是不佔什麽地位,甚至於是「不屑一顧」的,這些人如要學社會科學,大多總想啃「資本論」;要學哲學,總是「唯物辯證法」;要讀文藝作品,就離不開托爾斯泰,屠格湼夫或是國內名家的創作。這種單純的名著至上而輕視通俗文藝作品的看法,是不應該的。
   大凡我們去讀一本文藝作品,總離不開兩個目的:就大處講,我們是為了充實生活藝術的修養,幫助我們正確的去理解現實,使自己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爲人民服務。就實用技術方面講,一是學習它的內容,一是學習它的寫作技術,因爲名著的內容豐富,技術高明,對於一個具有相當文藝水平的人來說,也許會學得不少的東西。但是,這幷非每個人都能如此。正因為名著的「豐富」與「高明」之故,對於一個初學寫作的人來說,因為限於各人接受能力的關係,在某些時候,我們往往不如從一本通俗的文藝讀物裏獲益更多。
   什麽叫做通俗呢?就其內容來說,是把高深的道理,淺顯的說出;就形式說,除採取爲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外,主要的是文字的口語化。所以通俗讀物具有兩個特點:名著改寫的通俗本它容易懂;通俗的文藝創作,除了容易懂以外,在目前來說還必須寫的中國工農大眾自己的生活現實。在寫作的結構上它必須淸晰簡鍊;在人物的形象、言語上必須更凸出更精鍊。在主題上必須更加明顯,它必須把那些冗長的支節的東西去掉,才會使工農大眾所喜愛,所易於接受其主題思想。因此,一個靑年知識份子來讀通俗文藝讀物,就有兩大好處:一是容易理解、學習其簡鍊、凸出、明顯的寫作技術,一是更容易的理解工農兵。
   我把「煤」介紹給各位年輕朋友的動機也就在這裏。「煤」,是一篇長不到一萬字的小故事,寫一個小偷的轉變。
   在舊中國的社會裏,而尤其國民黨統治時代,因爲封建地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雙重壓搾和剝削,使得無數的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破產,使得成千累萬的人民生活在窮困和飢餓裏,積極者走上革命的道路,消極者淪爲強盜和小偷,「煤」的主人公黃殿文,就是這千千萬萬的小偷裏的一個。他們已經再不能遵照國民黨的法律而生活了,不偷嗎?餓死;偷嗎?又會挨打或坐牢,終日提心吊膽,遊遊蕩蕩,就連他自己也不知何日是人生的盡途的。這是不合理的舊社會制度犧牲下的小人物。這種人,在國統區裏終於是死路一條的。
   人民解放了,黃殿文得救了。
   然而,黃殿文是經過一段非常曲折的過程的。作者把一個由小偷二流子變成爲一個煤礦工人的過程,清楚的寫出來了。在全部故事裏,可以看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對於人民的熱愛。黃殿文能變爲礦工不是因爲坐監和打駡,而是因爲偉大的工人階級的愛。
   作者一開頭就說:「煤能把廢鐵變成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可以把一個無用的人改變為一個社會的生產者。」
   「煤」的故事,給予我們以深刻的敎育。
   在寫作技術上,能用這短短的篇幅寫出一個人物的轉變過程,而幷不使人覺得勉强,這也是難能可貴的,當然,最可貴的是一個知識份子的作者能如實的寫出了工人生活。(「煤」—東北書店出版)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黃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