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2298
颗粒名称: 陶淵明的夢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当代日报登载的论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文章。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散文

内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古典文學裏的頂流行的散文。短短幾百字,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着。
   爲什麽呢?這原因自然很多!譬如說,它的淸麗的文筆,它的完美的藝術技巧,等等。不過我以爲構成這篇散文的特殊價値的,倒是其中所蘊有的哲學意義。
   世亂不靖,人民顚離,個人找不到出路,整個社會也找不到出路。除了甘心向醜惡投降的投機者外,一部份的智識份子便只好自我沉醉於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境地。這種沉醉雖然不過是一種自欺的慰藉,脆弱得很,但是只要社會一天不能安靜這沉醉便一天存在着。陶淵明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了他的桃花源記,於是便博得普遍的賞愛
   請看一看他對於這個理想境地的描述:「………豁然開朗,土地平擴,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也不過是小康的農業社會的境界,比起柏拉圖的「理想國」或摩耳的「烏托邦」,都差得遠了。但是就是這樣的境界,在專制與封建的血腥統治下,也是可望而不可即。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的流傳,正說明了人們對它的徒然的嚮往。
   為什麽僅僅是徒然的嚮往呢?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一理想境界的根據,太脆弱,也太虛無飄渺了。事實說明桃花源不過是作者的一場好夢,他看到現實的醜惡,而又沒有勇氣抗拒,於是便借這一個作爲他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或者說,作為他逃避現實的一個蝸牛壳。時代限制了作者,使他只能做這樣蒼白的夢,無法突進一步。「豁然開朗」便是一個地上樂園,世界上那有這麽便宜的事?漁父離開桃花源之後,終於「遂迷,不復得路」,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憐憫作者。而且,在今日,我們還有理由鄙夷他這樣一個想法。陶淵明是早生了千餘年了,他無法看到人民大眾將怎樣以自己的雙手,建造起一千百倍於「桃花淵」的輝煌的樂園。
   這樂園,現在就在我們的面前。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矛
责任者
陶渊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