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报人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993
颗粒名称: 一位老报人的回忆
分类号: I207.7
摘要: 值《淮阴日报》创刊五十五周年喜庆之际,我,一个老报人,谨以两段我粗浅的回忆记录,作为簿“礼”,以表贺意。周集乡的“黑”、“读”、“通”、“识”运动1947年冬至1948年春,我从中共沭阳周集区委会调到这个区的周集乡工作。因处于战争环境,当时干部群众能看到的报纸,只有《淮海报》一份,国内外的新闻,主要靠这张报纸来传播,再由于工农通讯工作深人开展,报纸登载的内容又能贴近人民生活,所以《淮海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很高。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散文

内容

值《淮阴日报》创刊五十五周年喜庆之际,我,一个老报人,谨以两段我粗浅的回忆记录,作为簿“礼”,以表贺意。
  周集乡的“黑”、“读”、“通”、“识”运动1947年冬至1948年春,我从中共沭阳周集区委会调到这个区的周集乡工作。因处于战争环境,当时干部群众能看到的报纸,只有《淮海报》一份,国内外的新闻,主要靠这张报纸来传播,再由于工农通讯工作深人开展,报纸登载的内容又能贴近人民生活,所以《淮海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很高。这个乡从工农通讯运动逐步发展到黑(黑板报)、读(读报组)、通(通讯组)、识(识字班) 四结合。乡里很重视通讯报道工作,乡村干部多数人参加了通讯组。我和乡宣传委员分别兼任中心通讯组正副组长。农民群众搞生产、送公粮、出担架 (抬伤员)、磨军面、妇救会做军鞋、慰问伤病员、青年踊跃参军等事例,都被写了由来,寄送《淮海报》,或登在乡、村办的黑板报上。不识字的农民也有不少参加了通讯组的(用口述请人代笔)。有的才结婚的小夫妇互相比赛谁个写稿多,有位姑娘上街向一个卖粉丝的搜集副业材料,那个卖粉丝人见她追问粉丝的做法,多少斤赚多少钱,就反问:“你是不是找搞子写的,我也是通讯员啊。”有一次,我看见陶 XX等几个妇女一面做针线活,一面交头接耳叽叽咕咕,她们看见了我,互相用膀子抵了一下:“不要说,这是‘稿子',留自己写(意思是怕说出来被我写了)”,她们互相望了一眼都笑了起来。更有趣的是,农民通讯员还知道什么是“克里空”,板报上要是登了不真实的稿子,很快就有人写文章揭露出来。
  当时,村村都有好多个识字班,识字班里的教师也是《淮海报》的通讯员,大家在识字班里除了识字外,还利用课前课后宣读、讲解《淮海报》。
  通过读报,广大群众不光是听到新闻(尤其是解放军打胜仗的消息)振奋人心,而且能从报上得知土地改革(复查)的政策、划分中农、富农的条条杠杠以及搞副业生产救灾的门路等。
  村里有人做了点好事,或是一篇稿件登上《淮海报》(或乡村黑板报),家人和亲友就会马上奔走相告,引以为荣。
  可见,报纸的群众工作非常重要,它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是无可估量的。
  记者生涯中的十八天1949年底,《淮海报》社随地委专署机关一起,从清江城内迁到沐阳县城办公。这时,我在报社'做记者工作,有一次采访至今记亿犹新。
  当时,釆访的地点是灌云东部一带。因为一、二十天后,淮阴、盐阜两专区要在滨海县响水口镇联合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一个已经逮捕在押的犯人原盘踞在灌(云)、沭(阳)、滨 (海)一带的罪大恶极的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的头目徐XX。在公审大会之前,要在《淮海报》上作连续报道,披露徐匪欺压人民的罪行。灌东地区的人民遭受其迫害最为深重,其罪行要作为重点大量揭露,这件事要我去完成。天一亮,我带上了背包、手枪、钢笔(当时干部的三件宝),经过七雄、汤涧、吴集、南岗、大伊山等集镇,冒雨步行了两天半,才赶到了第一个落脚点——灌云县杨集。
  刚开始接触了一部分人,就察觉到线索很多,但很分散,要圆满完成任务,必须跑遍整个灌东地区。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两天多步行的疲劳还未消除,老天又降了一场大雪,给行动増加了困难。但从另一方面想,却又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大雪封人模糊的足迹,就高兴得不得了。
  采访过程中,还有两件趣事:一是到冯庄釆访时,来到一个农民家,刚掀起芦柴吊帘,一条大狗窜了出来,朝我的胸前一口咬来,我的大褂子被撕成半边芭蕉扇大小的 “7”字形的大洞。这家人连声“对不起”。怎办呢?帮我缝起来,也就完事了。我庆幸,那是个大冷天,若是在夏季,皮肉就要受苦了。二是每天出门时,脚上穿的单布鞋还是干的,因在雪地奔走,晚上到了住宿地,鞋子就湿透了。总是找个锅夹洞(两个烧草锅之间) 塞进去,一夜之间,锅腔里的余热就把潮湿的鞋子烘干了。可有一次出了意外,因为锅底温度高,一夜过来,把鞋子烤焦了,用手一抵,鞋子前后抵出了两个洞,朝脚上一穿,脚趾和脚后跟都现出来了,站在我身边的一个人打趣说:“喲,前面露生姜,后边露鸭蛋嘛°”逗得在场人都笑了。
  这次采访,共经历了18天,也就是在风雨中,雪地里奔波了18天,行路全靠两只脚,没用过任何交通工具,没在客栈旅社住过一次宿,没白吃人家一顿饭。
  回到报社,领导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次工作干得很好嘛。”来到办公室,翻了翻十几天来的报纸,哦 !一篇一篇,全登出来了。
  (注:本人从1949年至1957年—直在«淮海报》社工作,曾任副社长、副总编)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行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周集乡
相关地名
清江
相关地名
沐阳
相关地名
盐阜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响水口
相关地名
吴集
相关地名
南岗
相关地名
大伊山
相关地名
灌云县
相关地名
冯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