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我的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474
颗粒名称: 我的故乡,我的家
分类号: I207.7
摘要: 稍微熟悉淮阴的人都知道,淮阴有一座运河南大桥。南大桥南是城南公社,城南公社有一个“道士庄”。道士庄的由来,我没有査过淮阴的历史典故,只在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这里原来挺穷,姑娘都不愿在此安家落户,大概是由于光棍汉越来越多的缘故吧,所以人们称为“道士庄”。那时,村庄的景象实在叫我难以描摹,村边的小溪无声无息地流淌着,村中央有一棵皂角树,给人一种肃然心寒的冷落。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散文

内容

稍微熟悉淮阴的人都知道,淮阴有一座运河南大桥。南大桥南是城南公社,城南公社有一个“道士庄”。道士庄的由来,我没有査过淮阴的历史典故,只在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这里原来挺穷,姑娘都不愿在此安家落户,大概是由于光棍汉越来越多的缘故吧,所以人们称为“道士庄”。那时,村庄的景象实在叫我难以描摹,村边的小溪无声无息地流淌着,村中央有一棵皂角树,给人一种肃然心寒的冷落。村里只有清一色参差不齐、东西不分的茅草屋。集体队房有四家乡的面貌已是翻天覆地。如今。城南公社已更名为城南乡,我的村庄已变迁为柴米村,道士庄已经很少人再提起。昔日,破旧不堪的低矮草房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一幢幢崭新的集体厂房和农家小楼。村边的那条间,黄泥垒成的。水牛,遍地是牛粪牛草,一间放着两桌两凳,是队里的办公室,一间是队里的粮仓,里面存放着队里一百多口人的粮食;一间是队里的种库。不管是春夏秋冬,天还是灰濛濛的时候,大人们就披好衣服,急急忙忙地出早工了,等到七八点钟的时候,大人们又匆匆碌碌地回来做饭,吃饭之后,拿着扁担、筐、锹又向田野奔去,晚上,六七点钟收工回来,吃完饭,收拾好家里的家务事,便倒头酣睡。年复一年,如此重复着。我的家是一个没有院墙,只有用黄泥巴搭成的两间茅草屋。每当夏季大雨降临,屋里就漏水,大人们总用那破旧的脸盆等着屋顶上漏下来的泥浆。时事沧桑,16年的改革家乡的面貌已是翻天覆地。如今。城南公社已更名为城南乡,我的村庄已变迁为柴米村,道士庄已经很少人再提起。昔日,破旧不堪的低矮草房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一幢幢崭新的集体厂房和农家小楼。村边的那条小溪依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按照它那不变的节律自由自在地流淌,新近栽植的小树给它装扮得更加富有昂然挺立。毎年冬春两季村里的老人和年轻的后生们都会给它施加料,长得一年比一年旺盛。到了秋天,满树结出一个个、一根根丰硕的皂角。现在,村里人不再习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了。耕作器具锹、扁担、镰刀已由拖拉机、汽车和收割机所替代。过去,那种一年忙到头的光景也不存在了,农忙过后,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做生意,有的干脆办起了自己的工厂和养殖场…… 我的家也改变了过去的模样,电、冰箱、音响前几年就买了。去年复建新楼之后,又添置了空调,安装了电话,着实装饰了一番。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妈妈的眼泪就会禁不住地掉下来,不断地念叨: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家的生活哪会有这么好啊!”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钱贵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淮阴
相关地名
道士庄
相关地名
城南乡
相关地名
柴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