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情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3271
颗粒名称: 镇淮楼情思
分类号: I207.7
摘要: 巍峨古朴的镇淮楼,身披。历史的风霜,在古老的淮安街头伫立了九个多世纪,他的喜怒与荣辱,他的思考与沉想,他的叹息与长啸,全都垒积在自己的胸中,他默默地用浩瀚的洪泽湖作墨,把自己的千年城府,全都写进了华夏东部的民族发展史。当你拾阶而上,走上城楼时就会看到,那木制細镂的藏宝阁上有一座淮河的历史陈列馆,在青莲岗文化遗址中人类祖先使用过的石斧和石刀,在秦汉时的漆具和彩陶,也有明清各代的古钱和铁炮。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散文

内容

巍峨古朴的镇淮楼,身披。
  历史的风霜,在古老的淮安街头伫立了九个多世纪,他的喜怒与荣辱,他的思考与沉想,他的叹息与长啸,全都垒积在自己的胸中,他默默地用浩瀚的洪泽湖作墨,把自己的千年城府,全都写进了华夏东部的民族发展史。
  当你拾阶而上,走上城楼时就会看到,那木制細镂的藏宝阁上有一座淮河的历史陈列馆,在青莲岗文化遗址中人类祖先使用过的石斧和石刀,在秦汉时的漆具和彩陶,也有明清各代的古钱和铁炮。在这堆土黄色的历史当中,你会发现一个早已生满铜绿的故事。
  据《淮阴风物志》记载,镇淮楼是一座城楼式建筑,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郡统司酒楼,明代补改为鼓楼。楼上曾置有铜壶刻漏,用以记时,因而又称为谯楼。楼下有拱形门洞,明清年间是行车走马的必由之道,门头上高悬书有南北枢机四个大字的匾额。在北宋期间因黄河夺淮,水患屡害百姓,此楼便更名为镇淮楼。
  千百年来,这座砖瓦结构的城楼,成了淮河古文化的象征。
  如果说淮河是一条历经苦难的母亲河,如果说泽湖是一个胸怀广博的父亲湖,那么,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新河便是这对奇特的双亲孕育出来的骄子了,而镇淮楼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难道不是这奇特的双亲那曲折多艰的婚姻的证婚人么?是的,镇淮楼以他的古老和他的渊博,在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巨变。当你站在镇淮楼上极目远眺,淮地的风光便会尽收眼底。那浩瀚无垠的洪泽湖正包涵着东部历史的博大和精深,容纳着华夏民族的宽广和厚朴,那川流不息的千里淮河正蕴藏着江淮大地的顽强与坚韧。镇淮楼这座淮河古文化的遗址,会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感觉?镇淮楼这位历史的老人又会发出什么样的人生感慨呢?一座阅尽人间沧桑的镇淮楼呀,便是一部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的发展史 !他的每一块城砖便是一首用历史的圣火燃就的地方民谣,他的每一根木椽便是一篇淮河承前衍后的经济年鉴,他的每一片青瓦都落满了淮水流域的风土民情,他的每一根朱红顶木都支撐着江淮百姓的喜怒哀乐 ! 这方砖的诚实厚道,这木椽的逆来顺受,这顶木的忍辱负重,这青瓦的历经风霜,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难道不正是建造成淮河流域亿万农民的人生殿堂么?“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光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