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1563
颗粒名称: 春节溯源
分类号: K892.18
摘要: 春节,在“立春”前后。古代,最早以“立春”之日为春节。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夜半三更(子时)时,春节就到来了。新年履端,万物苏醒,大地回春,定为“春节”。最早见于《晋书》所载:“颛顼(远古)帝王以孟春为元月,其始正朔旦立春”。颛顼帝最先把正月定为元月。朔旦是每月的初一,古代把日、月相会的这一天称元旦,后人便把这天称为元旦。
关键词: 春节 元旦

内容

春节,在“立春”前后。古代,最早以“立春”之日为春节。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夜半三更(子时)时,春节就到来了。新年履端,万物苏醒,大地回春,定为“春节” 。
  最早见于《晋书》所载:“颛顼(远古)帝王以孟春为元月,其始正朔旦立春”。颛顼帝最先把正月定为元月。朔旦是每月的初一,古代把日、月相会的这一天称元旦,后人便把这天称为元旦。据《史记》记载: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创立了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同夏代一样,所以又称夏历。此后历代相沿未改。今以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为“春节”。《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江淹《杂体诗•张黄门协〈苦雨〉》:“有弇兴春节,愁霖贯秋序。”到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春节,在民间有一种传说是:为纪念黄帝的战绩,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相传“山臊”是藏于深山中的四角怪兽,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出山伤害人畜,但它怕亮光和爆竹声,所以毎逢岁暮年首,人们争放爆竹,以吓退山臊、鬼邪。春节在民间叫“过节”。“年”相传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十分凶残怪兽,头上长着触角,每年冬春之际要出来掠食噬人。于是人们就把大量的肉食放在露天,自己则躲在屋里不出来。待这种怪兽饱餐一顿走后,家家户户则出门相互庆贺,拿出丰盛的食物放在一起共食,这就叫“过年”。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一个欢乐的节日。还有一种传说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谷粱传》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穂成熟的样子;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年”谓谷熟也。可见“年”原是预祝喜庆的日子。《尔雅》说,“夏日岁,商曰祀,周吕年”。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成为中国民间古老而隆重传统的佳节。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孝林
责任者
周华英
责任者
颛顼帝
相关人物
秦始皇
相关人物
汉武帝
相关人物
杨震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许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