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用户交换机、公用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23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用户交换机、公用电话
分类号: F626.3
页数: 5
页码: 61-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31年至1988年长春市用户交换机的具体内容及发展历程。
关键词: 邮电业 公用电话 长春市

内容

用户交换机是指一些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部门,自设电话交换机设备(通称电话总机),再接通本单位内部分机,组成自用电话网。总机与电话局之间以中继方式进入全程全网。
  长春市的用户交换机始于1931年之后,东北沦陷期间,长春装有自动交换机的用户有:“满洲国国务院”(现医大基础楼内)、“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现吉林日报社)、“海上大楼”(现市中心医院)、“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康德会馆”(现市人民政府)、“新京”首都警察厅(现市公安局)、“大陆科学院”(现光机所)、“电业局”(宽城区胜利大街),均为磁石式交换机,设备容量共1000门。装供电交换机的用户有卫生技术厂、“协和会中央本部”(现军人俱乐部)、“大和旅馆”(现省春谊宾馆)、“伪国务总理大臣官邸”共200门。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上述各电话设备均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统治时期,用户自动交换机设备仅有200门左右,分别安装在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市人民政府、市立医院。供电交换机100门左右,安装在现长春生物制品所和春谊宾馆。
  长春解放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安装交换机的用户数逐步增加,从1949年到1955年,长春市装有自动交换机的用户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市公安局、消防队、市人民政府、市医院、新华印刷厂、长春电业局共1500门左右。装供电式磁石交换机的用户有省医院、科学仪器馆、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吉林省委、省宾馆、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监狱、柴油机厂、医大一院、医大二院、医大校部、长春中医学院、传染病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所等15单位,共300门左右。总容量约为180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数约为1100部。
  1958年,各行各业需要电话的增多,供需矛盾突出,原有市内电话通信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邮电部门和用户齐办电话的发展形势。到1960年末用户交换机容量已达6124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4961部,相当于邮电部门设备容量。在这种情况下,“长春市通信协作委员会”应运而生,全市小交换机用户参加该会,委员由大单位用户交换机负责人组成,其常设机构——长春市通信协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电信局,由电信局设专人管理和协调工作。将市内用户交换机用户分片分组,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参加当时全国开展的全程全网“一条龙”竞赛,出刊物,互相交流经验,对提高市话通信质量,发展通信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1965年用户交换机总容量为16340门,超过邮电部门市话大网的总容量,装入电话分机已达10786部。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用户交换机设备增长幅度不大,1976年末用户交换机总容量为18500门,年均增加只有216门。1978年成立了“长春市用户交换机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经委主任担任管委会主任,电信局主管局长为管委会副主任,推选较大单位老用户为委员。同时,对用户交换机单位每年定期举办2—3期话务、机务学习班,开展劳动活动竞赛,进行奖励、表彰,加强了用户交换机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了机线设备质量的不断提高。1979年电信局派员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用户交换机管理经验交流会,长春市的用户交换机管理受到了邮电部的表彰。
  随着国家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的实行,长春市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对电话的需求更为迫切。邮电经营的市内电话虽年年增加通信能力,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而,用户小交换机的发展数量急剧增长,1980年底,用户小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658门,比邮电装机的总容量多一倍以上。为保证市内电话全程全网的通信质量,合理、安全地使用通信设备,“长春市用户交换机管理委员会”发动用户交换机工作人员,开展了以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竞赛,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设备和标准化服务达标活动为中心,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
  1987年开办10期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全市用户小交换机机务、话务管理等各类技术人员514人,考试合格率达到94.8%,管委会为合格者颁发了“操作证”。为调动广大用户交换机工作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选拔各工种技术尖子48人,代表长春市参加了全省用户交换机技术练功比赛大会,并取得了7项第一,对提高用户交换机工作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同年4月“管委会”组织全市骨干对各单位的设备整治工作和除“五害”(串音、杂音、音小、断音、时断时续)工作进行了协助测试和全面检查,全市共测查交换机单位298户,话机20375台,标调话机2278部,整修皮线3543条,更换非标话机601部,测试机械、话机合格率达94.6%。经抽查有98.7%的话务员达到了话务服务标准。涌现出大批设备质量好,通信质量高、优质服务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出一批优胜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为全市用户小交换机单位和个人树立了榜样。1988年,用户自设交换机容量73930门,交换机采用步进式、纵横式、程控式3种制式,交换机用户发展到377户。安装电话分机40234部,中继线为3987对。
  公用电话是市内电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装设在邮电营业窗口或公共场所,供人民群众公共使用,按次收取通话费,是广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通信工具。
  长春市的公用电话是1933年开办的,均设在市内繁华地区,共5台,到1940年发展到35台。东北光复后,市话设备遭到破坏,市内公用电话减少到18台,直至1949年未变。1965年发展到48台。“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用电话数量减少,服务水平下降,后虽经整顿恢复,但很不适应人民群众通信的需要,广大城市居民用不上电话,反映十分强烈。电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增设公用电话,扩大服务面。到1980年,公用电话达到106部。
  1984年,长春市电信局根据社会需要进一步发展公用电话,挖掘现有机线设备潜力,增加服务网点。在3月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新开办公用电话点就有10处,如在长春百货大楼、长春第三百货商店、东北商场、光复路农贸市场、红旗街市场、火车站西候车室、站前广场,以及汽车厂三站、五站等地,共增装公用电话15部。全年共增加公用电话71部。公用电话点亭的增多,方便了长春市民用话,很受群众欢迎。1984年底公用电话333部,其中传呼电话25部。
  1985年安装无人看管投币式电话亭2台,但遭到破坏,年底撤掉。
  1988年,市内电话用户31480户,其中公用电话683户,除设到邮电营业窗口的公用电话为自办,其他公用电话均为代办。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邮电通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步履,凝聚着邮电发展的经验教训,蕴涵着邮电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容包含了机构沿革,服务网点,业务种类,邮件传输,电信网络,机械设备,员工队伍,人物及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