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章 金属包装容器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85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金属包装容器行业
分类号:
K293.4;F426.41
页数:
20
页码:
243-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发展情况,长春市1949年以前没有金属包装容器生产行业,1950年才兴建,随着生产发展,到1988年,长春金属包装容器生产厂家已发展到9户,其中系统内2户,系统外7户,基本形成了一个金属包装容器行业。
关键词:
长春市
金属包装容器行业
工业
内容
长春市1949年以前没有金属包装容器生产行业,1950年才兴建。当时,根据国家关于调整工业布局,沿海地区生产厂家部分搬迁内地的部署,东北招聘团吉林省分团针对吉林省金属包装容器空白的情况,同上海嘉美制罐厂和福新印刷厂商谈,达成协议。由两厂组织52名职工,携带部分设备来长办厂。当年8月,分3批来长春,创建了长春市首家金属包装容器企业——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
随着生产发展,到1988年,长春金属包装容器生产厂家已发展到9户,其中系统内2户,系统外7户,基本形成了一个金属包装容器行业。
第一节 发展过程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1950年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建厂,厂址选在长春市朝阳区建设街81号,厂房利用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修建的军人招待所。当时职工干劲很足,只用两个月时间就部分投产,11月全部开工生产,12月份出产品。企业性质为公私合营,隶属于吉林省工业厅。第一任厂长张志良。建厂时占地面积为2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2.9平方米,主要有印铁、制罐等39台设备和烘房。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7.27万元,占96.1%。私方投资2.73万元,占3.9%。建厂时厂部设5股1室,下设2个车间12个班组。职工118人,其中管理人员33人,技术干部4人,生产设备属30年代水平。印铁仍是沿用石版印刷,制罐人力操作。主要产品分为彩色印刷和印铁制罐两大类:彩印产品年生产能力2000万印,印铁制罐产品有各种油桶和文化用品、保温瓶壳等10余种。1950年试生产,当年创产量0.55吨、产值5.4万元。1951年开始正常生产,产量234.5吨、产值55.6万元,利润11.3万元。这年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变为地方国营,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1952年产量达到522.9吨,产值达到123.9万元,利润35.5万元,比1951年分别增长1.23倍、1.23倍和2.14倍。年末,隶属关系划归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管辖。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这个时期,长春的金属包装容器行业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总结了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产发展较快,但产品不对路,造成积压的教训,决定向社会派出两个调查组,分赴上海、天津以及东北地区,调查社会需求。根据调查的情况,及时扩大销售队伍,按地区实际需要承揽定货,企业由生产型开始转变到生产经营型。1953年消化库存后,到1954年产量完成516.7吨,产值达到181万元,利润实现40万元。同年,利用原吉林省牙膏厂的厂址(1954年搬迁吉林市),自筹资金开发日用铝制产品,使产品品种由21种扩大到26种。1957年,吉林省食品厂(现长春市第一食品厂)为解决本厂罐头生产的配套,自筹2万元资金在罐头车间筹建空罐生产线。于翌年建成投产,职工27人,技术干部1人,10台设备,年生产能力500万个。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到1957年完成工业产值105.4万元,产量418.9吨,利润12.3万元,比1951年分别增长89.6%、78.6%和0.88%。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因为贯彻党对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在1954年又将地方国营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恢复为公私合营,更名为吉林省嘉美制罐厂,隶属关系发生两次变化,由吉林省日用品公司划归吉林省工业厅,后来又归省轻工业厅主管。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吉林省嘉美制罐厂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投入60%以上人员大炼钢铁,影响了正常生产。1960年,在发展“高、大、精、尖”新产品和高指标的口号下,也花了很大精力不切实际地生产“五机一管”(电动机、压力机、发电机、录音机、电唱机和电子管),结果除电动机试制成功投产外,其他都未搞成,这年企业亏损7.1万元。国家从1962年开始经济建设调整,吉林省嘉美制罐厂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自制工装设备发展生产。到1965年设备总台数43台,扩建厂房6处,建筑面积1919.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到93万元,比建厂初期的50万元增长86%,产值137.4万元,产量627吨,分别比1957年增长38.6%和49.7%。在产品开发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铝制品产品发展到7个品种28个规格。同时还开发了手电筒、鞋五眼等小商品。生产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的保温瓶铁壳经改进后,又投入了批量生产,直到1964年移交长春市保温瓶厂为止,累计生产108.5万个。这一段时间市场的变化,导致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致使经营重点从1962年开始,由以印铁制罐为主转变为以日用铝制品为主,影响了金属包装容器行业的正常发展。
1965年5月,上级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产品归口管理的要求,将该厂一分为二,分别成立长春市铝制品厂和长春市印铁制品厂,分别归长春市手工业管理局和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主管。分厂后,印铁制品厂占地80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440平方米,职工190名,分得固定资产93万元。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除扩大产品销售领域外,重点抓了建厂以来第一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使企业焕发活力。从1965年到1966年6月的一年中,工艺上进行了制版工艺改革,以锌版代替了沿用15年的落石版印刷,效益提高1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易于保管。改手工刷光为机器刷光,结束了手工刷光作业的历史。还自制和改进了半自动封桶机等设备。196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4.8万元,比分家前的1964年的121.2万元提高了68.9%,实现利润10.4万元。同年,长春市第一食品厂家属厂正式转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65年成立时没有正式注册),职工120人,固定资产2万元,厂房400平方米,主要生产汽水瓶盖和罐头瓶盖,年生产能力约500万个。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吉林省嘉美制罐厂的经济性质于1959年再次由公私合营变为地方国营至今,隶属关系在8年中发生7次变化,即:1958年8月由省轻工业厅划归长春市轻化工业局,1958年10月划归长春市朝阳区工业处,1960年1月划归长春市朝阳区日用联合企业公司,1961年1月又划回朝阳区工业处,1962年5月再次归吉林省手工业局,1963年3月再次放到长春市轻工业局,1965年8月划归长春市日用五金公司。厂名更迭4次:1958年8月由吉林省嘉美制罐厂改名为长春市嘉美制罐厂,1962年5月更名为吉林省嘉美制罐厂,1963年3月改名为长春市铝制品厂,1965年5月,分家后定名为长春市印铁制品厂。
四、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6年)
这两个五年计划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金属包装行业受到冲击。从1967年1月份开始,无政府主义、派性、夺权等一系列极“左”行为打破了工厂正常的管理秩序,不时出现停产闹革命的现象,造成产值、产量下降。据长春市印铁制品厂统计,1966年产值达到200.8万元,产量完成860吨,而1967年只完成产值156.7万元和产量620吨,分别下降22%和28%。到1968年下滑到产值110.7万元、产量429吨,比1966年下降幅度为44.9%和50.1%。1969年成立革命委员会后,生产形势开始好转。长春印铁制品厂先后自筹资金14.17万元,购置安装8台设备,添置了卡车、叉车之类的运输、装卸设备。从1970年开始,在巩固原有印铁制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决定开发产品的新路子,跳出金属包装容器行业格局,恢复了手电筒和民用柴油炉的生产。根据1970年的社会市场调查,认为手电筒缺口量大。结合本厂设备状况,抽出一批骨干力量,大干5个月,自制工装模具70余台,形成年生产手电筒25万个的能力,连续生产3年,全部由商业部门包销,累计产量47.6万个,创利10万元。1973年末上级决定,将专用设备产品移交给朝阳区消防厂。另外于1972年通过市场调查,决定开发生产市场脱销的民用柴油炉。经过考察,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制造模具和设备,突破搪烧、煮黑等技术难关,当年投入生产,翌年经吉林省外贸轻工业公司出口。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个,生产6年,累计产量309457个,其中出口193825个,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为国家创汇合人民币209.3万元。1978年经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决定,将该产品移交给长春市标牌厂生产。长春市印铁制品厂从1966年下半年到1976年的10年中,自筹资金57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扩建厂房3039.4平方米,增加设备39台,设备总台数达到79台,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还为军工生产3500套(3件套)防毒面具。
这一时期隶属关系发生两次变化,1968年由长春市日用五金公司划归长春市朝阳区工业处管辖,1970年又隶属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主管至今。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8年)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党领导人民拨乱反正,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进入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新时期。
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面对全国出现的商品经济形势,根据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决定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从1979年开始,投资95万元购置安装设备39台,投产2条印铁生产线,经过5年完成,使印铁制罐形成了年产1000吨的生产能力,当年完成产值378万元,产量992吨,比改造前的1978年分别提高35%和13.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043元/人,比1978年提高22.8%。第二次技术改造的完成开发了白猫什锦听、50克拉盖烟盒等26个新品种,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小商品销售占全国同行业之首。
1980年,长春市奋进乡成立了奋进钣金厂,主要生产为市油漆厂配套的5~15公斤包装铁桶,年工业总产值50万元。1984年,为市油漆厂配套0.1~1公斤的油漆桶,长春市朝阳区成立前进制桶厂,年生产能力10万个,瓶盖1000万个,年工业总产值41万元。
1983年,长春市油漆厂为较好地解决本厂油漆包装配套问题,投资60万元,购置安装10台制桶设备,在厂内筹建了制桶车间,于1985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0~20公斤空桶20万个,基本满足了本厂这一规格空桶的需要。
长春市印铁制品厂在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造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1984年开始到1988年5年间,投资799万元从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国际先进的印铁、电子分色、瓶盖生产线,使工厂的生产设备为之一新,达到4个新水平。即:照相制版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质量、效率跃入全国同行业先进之列,制版能力提高5倍,不但自给,还能为其他印刷行业制做印版,每年增加制版收入20万元;印铁能力比改造前提高76%,创建厂后印铁效率最好水平。1982年自制印铁烘房1台,每万印节电333度,全年节电100万度,仅此1项每年可节约20万元;制罐从改造前的4条生产线增加到5条,达到各种形状规格的印铁包装装潢制品均能制做,产品合口工序采用缝焊后,不但节约马口铁,而且能生产高档包装装潢产品,产品品种和规格居全国最佳水平;王冠瓶盖生产线投产后,马口铁可节约12.3%,产量提高13倍,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通过第三次技术改造,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固定资产增到1114.6万元,比改造前1983年273.5万元增加3.07倍,设备由136台增加到212台增加55.8%,工业总产值由378万元增加到1267.6万元,增长2.35倍,产量由992吨增至到2453吨,增长1.47倍。利润由52.3万元增至126万元,增加1.41倍。
1984年,长春市朝阳前进制桶厂为长春市油漆厂配套,开始生产1公斤以下的空罐,年生产能力10万个。长春市第一食品厂为引进5000吨罐头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工程,于1985年与瑞士鉴定合同,随同罐头生产线的引入,带进电阻焊空罐设备,投资297.54万元,引进瑞士空桶制造设备8台,形成异型罐和圆型罐两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00万个,并成立空罐生产车间,满足本厂用罐需要。
长春市的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在改革开放的11年中,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长春市印铁制品厂从1985年更名为长春市嘉美制罐厂。该厂1988年工业总产值比改革前的1976年的274.7万元增长3.6倍,产品产量比1976年的88.3吨增长26.8倍,利税总额达到260.78万元(其中利润126.9万元,税金133.88万元),比1976年的47.6万元增长4.48倍。职工人数达到54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344元/人,比1976年分别增长23.6%和2.73倍。
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经过38年的发展,已由50年代初的1家发展到由多家企业组成的,拥有较先进设备、技术,能生产高质量多品种产品的独立行业。到1988年末,仅系统内2户厂家就拥有生产设备222台(套)。其中,先进的照相制版设备1套、印铁自动生产线3条、制罐生产线9条、年产10亿瓶盖的自动生产线2条。产品产量、规格、花色、品种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据长春市一轻行业1988年5户金属包装容器企业统计,共有职工1022人,比1950年的118人增长7.7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人,占职工总数的7.5%。全员劳动生产率17344元/人。固定资产原值1288万元,比1950年的50万元增长24.7倍,净值1055.8万元。印铁制品1988年达到1221.5万印、2453吨,比1951年增长9.5倍。瓶盖年产达5亿个。工业总产值完成1772.6万元,比1951年的55.6万元增长30.9倍,平均年增长率9.5%。产量达到3800吨,比1951年的234.5吨增长15.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6%。利润达到155.7万元,比1951年的11.3万元增长12.8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1%。产品质量居全国先进水平。
第二节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在1950年初建时,用的是从上海带来的陈旧设备。1957年长春市第一食品厂投入10台设备用于空罐制造,此后金属包装容器业的技术设备一直没有多大发展变化。1965年,长春市印铁制品厂与铝制品厂分开,恢复印铁制罐专业厂家后,端正了生产经营指导思想,加上一食品厂扩大罐头生产线的需要,开始重视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到1988年末的23年间,全行业先后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一、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的技术改造
(一)第一次技术改造
1965年与铝制品厂分开成立印铁制品厂后,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很难扩大生产,因此决定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从1965年到1978年的13年中,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自筹资金32.7万元,其中购置设备17.75万元。基建15.04万元,扩建厂房1065平方米,购置安装设备20台。技改的主要项目是:
1.安装全套照相制版设备。购置安装了工业照相机、晒版机、翻板机、磨版机、烤贝机、烘版机以及附属制版设备1套。改造前印刷制版采用落石版,效率低、制版周期长、质量差、工人劳动强度大,改造后,采用照相制版锌皮版,制版效率提高1倍,周期短(由20~15天降到7天),提高了制版质量和印刷质量,减轻劳动强度,相版便于储存,提高了印铁技术水平。
2.改革刷光工艺。印铁刷光在改造前采用手工板刷刷光,漆膜厚薄不均,质量低,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工艺改革后,采用机器上光,节省人力,漆膜均匀,提高了产品质量、印铁上光效率。
3.组成制罐生产线2条和60公斤桶专用生产线1条。购置和自制设备20台,加强剪板工序,甩掉人力操纵的脚踏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生产能力。
4.加强了后方机械加工和运输装备。购置通风机械设备5台,自制车床,夹板锤2台,购置运输卡车3台和1台叉车。提高了冲压模具的加工能力和自制设备能力,淘汰了马车,解决了运输和装卸人工搬运的困难。
通过第一次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使工厂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年生产能力达到960吨,有力地促进了新产品开发,到1978年生产和开发了5磅方型饼干桶、500克长方糖盒以及军工产品和冲压件等37种产品,比1964年的21种提高了85.7%。同1964年比,产量由222吨增加到937吨,产值由121.2万元增加到289万元,利润由9.6万元增加到47.7万元,分别提高3.22倍、1.38倍、3.96倍。
(二)第二次技术改造
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第二次技术改造重点是更新印铁设备,购置先进的生产效率高的自动印铁机、上光机、自动烘炉和技术性能先进的制罐设备。整个技术改造从1979年开始到1983年历时5年,自筹资金95.35万元,其中用55.69万元扩建厂房2510平方米。改造分两期进行:第一期,1979年购置上海人民机器厂生产的自动印铁机、刷光机、重庆产自动烘炉等1套自动印铁生产线,并于1980年安装投产。第二期,1981年再次购置上海人民机器厂印铁机、涮光机,自行设计制造自动烘炉,安装第二条印铁生产线,于1982年末投产。同时,购置制罐专用生产设备26台,将原有的2条制罐生产线更新设备,改革工艺,组成了3条制罐生产线。新建变电室厂房244平方米,安装1500kW供电设备和750kVA变压器1台,从而建起了自己的变电室(以前与铝制品厂合用)1座。在第二次技改过程中,还为第一次技改填平补齐,为制版工程购置了打样机、烘版机和密度计、白度计等,使制版工程更趋于配套。
第二次技术改造的完成使照相制版、印铁生产线、制罐生产线基本上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吨。1983年产值378万元,产量992吨,比改造前的1978年的289万元和937吨分别提高23.6%和6%。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6549元/人到1983年达到8043元/人,提高幅度18.6%。
(三)第三次技术改造
第三次技术改造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市场放开,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进行的。长春市嘉美制罐厂为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求发展,适时地进行了第三次技术改造。技改的主要方向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高、精、尖(高档、精致、尖端)的产品争得市场,使企业在竞争中有更大发展。改造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是照相制版,印铁设备的改造;第二期是制罐设备的改造。两期改造由省拨款80万元,市里借款40万元,企业贷款562.99万元,自筹资金156.77万元,总计投入839.76万元。先后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是从1984年吉林省经济委员会批准双色印铁机的技术引进项目开始,到1986年投产,先后从英国引进双色印铁机1套,日本电子分色机1台、日本卧式连晒机1台、日本透射容度计1台、日本软片干燥机1台,形成一整套具有80年代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全自动电子分色制版设备。除为本厂应用外,还可对外承揽加工分色制版业务,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还收到了社会效益。第二期是1986年引进意大利1条瓶盖生产线(1台全自动15头冲床机和1台注塑机及附属设备)。1987年又引进第二条意大利瓶盖生产线,包括15头冲床和2台注塑机。1988年间组成了两条瓶盖生产线,班产45万个,使年生产能力达到10亿个。由于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彻底摆脱了过去落后的手工单冲制的工艺和手工捺胶垫的笨重劳动,同时使每张马口铁能够多出36个瓶盖,提高原材料利用率15.4%,从1986年到1988年不到3年时间节约马口铁440吨,价值132万元。
在技改过程中,还购置3台半自动高频电子缝焊机,充实到制罐生产线,这样总共安装形成5条专用制罐生产线,达到各种形状、规格的印刷包装装潢产品均能制做。同时,引进联邦德国1条500克罐头瓶易拉盖生产线,因技术问题尚未投产使用。第三次技术改造引进项目,见下表:
“六五”期间,由于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的技术改造工作做得出色,1986年被国家经济委员会授予“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单项奖。双色印铁机引进项目在1988年获吉林省轻工业厅技改优秀项目奖。
第三次技术改造结束后,长春市嘉美制罐厂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吨,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1984年到1988年有11个产品被轻工业部、全国同行业、省政府评为优质产品并获得奖励。1988年产值完成1267.6万元,比1983年提高2.35倍,产量达到2453吨,增长1.47倍,利润达到126.9万元,比1983年提高1.4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3344元/人,提高了1.9倍。
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经过23年的3次大型技术改造,从照相、制版、印铁直到制罐成型等各道工序,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成为具备先进生产设备和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现代化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长春市第一食品厂制罐车间的技术改造
进入80年代以后,长春市第一食品厂为满足市场罐头食品需求,决定扩大5000吨罐头生产能力,经市领导批准,在引进罐头设备的同时引进制罐生产线。1985年1月由长春市第一食品厂提出5000吨罐头生产技术改造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随后赴瑞士、联邦德国考察。是年11月1日在瑞士签定了引进5000吨罐头技术设备议定书。空罐技术改造历时两年,总计投资297.54万元。其中空罐车间建筑工程费48.68万元(建造厂房2000平方米),设备购置费237.11万元,安装工程费9.45万元,工器具2.30万元,从瑞士购进安装各种设备8台,见表91。
引进空罐工程从1987年10月29日开始安装,1988年2月9日结束,形成异型罐和圆型罐两条自动生产线。于1988年5月3日开始试车生产,安装完全符合设计规定和生产要求。5月8日正式投产,两条生产线同时投入使用,空罐班产量达到5万个,为改造前的5倍多,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和国际上新规定的质量要求。
第三节 产品
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根据生产设备条件,从50年代开始生产各种型号规格的桶、罐、盒等金属包装容器产品。曾经为卷烟厂、食品厂、保温瓶厂承印制做香烟盒、糖果包装纸和保温瓶铁壳,还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过印台、印泥、文具盒、平尺等文化用品及日用铝制品、电动机、民用柴油炉、手电筒。经过1965年到1988年的4次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具备了一流设备水平,可生产各种型号、规格的印铁制罐产品,同时又能生产气密性很高的产品。产品达到4大类产品,上百个品种,上千个花色。
一、产品结构
印制铁罐产品是在生产包装制品马口铁上面按设计要求印刷各种图案,然后投入制罐工序,制成各式各样的桶、罐、盒及小百货装潢制品,统称为印铁制罐产品。长春市的印铁制罐产品从1950年至1988年38年中,产品达220多种,尚保留100余种。印铁包装装潢产品按其包装特点和用途分为4个类型,即:食品包装装潢类,化工包装装潢类,医药、土特产和其他包装装潢类,印铁小商品类。
(一)食品包装装潢类:各种规格型号的饼干桶、盒、糖果盒、罐头空罐、奶粉盒、炼乳盒、麦乳精盒、味素盒、茶叶盒、瓶盖、保温瓶铁壳等47个品种。
(二)化工包装装潢类:各种规格型号的油漆桶、火碱桶、染料桶、汽油桶、刹车油桶、擦枪油桶、油墨桶、电木粉桶以及香脂盒、鞋油盒等30多个品种。
(三)医药、土特产和其他包装装潢类:人参盒、眼药盒、天麻丸盒、云芝肝泰桶、血浆桶等10多个品种。
(四)小商品类:各种规格型号的文具盒、平尺、三角尺、印台、印泥、鞋五眼、门拉手、小玩具、日历牌、拉盖烟盒和打包卡子、挂牌、货签、水果盘等20多个品种。
二、产品开发
长春金属包装容器产品因受市场变化制约,品种和规格均不固定,针对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产品生产是以加工定货为主,自产产品为辅。产品生产的基本形式是:①加工定货产品。根据客户提供的样品或技术要求,设计生产产品。如与厂家配套的食品包装容器、化工类包装容器、药品土特产包装容器以及保温瓶铁壳等。②自行开发研制产品。根据市场调查,按社会需求自行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如日用小商品和行业外产品。
从1950年到1988年38年中,产品开发的状况是:
50年代初建时,首先开发了胶印产品、香烟盒、糖果包装纸,年生产能力为2000万印,后来根据市政府要求将胶印设备和产品划归长春市印刷厂。金属包装容器业只生产一些自产自销的小商品——文具盒、印台、印泥等文化用品和茶叶桶以及1到15公斤小型油漆桶之类的产品,维持企业生存。1952年开始,为长春市保温瓶厂配套生产保温瓶印花铁壳。1954年为天津、沈阳、营口、铁岭、辽源、昌图、海拉尔、安达等地油漆厂、化工厂、炼油厂生产油漆桶、润滑脂桶、味素盒、奶粉罐、炼乳罐和糖精盒。1958年增加生产鞋油盒、罐头瓶盖和60公斤、170公斤的汽油桶、火碱桶。1957年长春市嘉美制罐厂派人协助长春市第一食品厂罐头车间安装空罐生产设备,第二年投产。
60年代,试制、生产1/6、1/3、1/2公斤油漆罐以及门拉手、鞋五眼等小商品。1965年与铝制品厂分开后,开发了1公斤、2公斤油墨罐,25公斤油墨提梁桶和60公斤电木粉桶等。
70年代初期,试制成功手电筒,1972年试制成功民用柴油炉,1978年开发了多种规格型号的糖果、食品包装盒、人参包装盒、医药盒等。
80年代,由于引进现代先进设备,开始承担对外加工制版业务,瓶盖产品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产品特点及工艺过程
(一)产品特点
根据包装物的物质特性,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气密性要求高的制罐产品,如盛装各种油类、油漆等防漏防腐保鲜的罐、盒产品。在印刷制罐成型的工艺方面需经过特殊处理加工,以保证成型罐、盒的气密度,这种产品成形后,做充气试验。二是一般密封加工的罐、盒产品,如各种茶叶盒、糖果食品盒、医药包装盒等,这类盒要求表面装潢及造型精美,开启方便,能保证一般密封要求即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气雾罐不但要求罐表面装潢精美,造型奇特,而且要求能承受6~8个大气压的压力,并要求长期贮存不漏气。
(二)产品生产工艺过程
印铁制罐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是:
配料:是将马口铁剪裁成印刷所需规格尺寸。
设计:是按用户的要求,设计装潢图案,容器的形状及其容积。
制版:设计的各种图案、文字、商标,分色成印版。
印刷:是将设计的图案、文字、商标、按印刷工艺要求,分别印刷在马口铁表面,经过烘干、上光,成为彩色铁片。
裁剪:按设计要求,裁成所需规格花片。
冲压:将马口铁经过冲压成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
制罐:经过制罐加工制成各种规格形状的罐、盒、听等成品。
四、名优产品
从1981年至1988年生产的“YT牌”白猫什锦听、快乐酥食品盒、王冠盖等3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白猫什锦听1983年被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包装产品。
(一)“YT牌”白猫什锦听
白猫什锦听是长春市嘉美制罐厂1981年自行设计开发的产品,采用优质马口铁板,经过彩色印刷制成。主要用于盛装食品、糖果,产品呈圆型。装潢图案为波斯猫,红黑相间,毛呢花纹衬底,辅以商标文字,装潢美观大方。其特点是密封性好、开启方便,盛装食品长期不受潮、不干裂、不变质,是理想的食品包装容器,受消费者欢迎。产品质量执行国家专业标准ZBA82001-86、ZBA82002-86规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1983年被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包装产品,1984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二)快乐酥食品盒
快乐酥食品盒是长春市嘉美制罐厂采用优质马口铁经彩印后制成,产品呈长方型。主要用于包装食品性礼品。装潢图案为世界名画,金色衬底,辅以商标文字,装潢高雅大方,印刷、加工精细。开启方便,包装产品长期不受潮、不干裂、不变质,能长时间保持食品的色、香、味,是深受用户喜爱的产品。按企业内控质量标准严格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专业EBA82001-86、ZBA82002-86标准,产品质量上乘。1986年被轻工业部包装印刷总公司评为优良产品,同年被吉林省评为优质产品。
(三)王冠盖
王冠盖产品是长春市嘉美制罐厂采用0.23毫米、0.25~0.28毫米马口铁冲压制成。产品分为彩盖和白盖两种,产品呈圆型王冠式,内衬食品级聚氯乙烯O型垫圈。产品经与饮料瓶压接密封后,使饮料保鲜、不漏气、不变质,是啤酒、汽水、白酒等饮料理想的密封包装物。产品执行参照西德BIN标准制订的企业内控质量标准,产量高、质量稳定、常销不衰。1987年被吉林省评为优质产品。
第四节 供应与销售
一、原材料供应
金属包装容器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料,0.23~0.28毫米马口铁(镀锡薄板)和0.28~0.35毫米的冷轧板。另一类是辅助材料,油墨、光油、V1涂料和PVC粒料。
(一)原材料消耗
马口铁是金属包装容器制品的主要原料,1951年只需300吨。50年代平均年耗用800吨。60年代,年耗用700吨左右。70年代和80年代的前半期年耗用量达到1200吨。到1988年,年耗用增至3000吨。
辅助材料1950至1979年,年耗用1.5~2吨之间,光油年耗用8~10吨左右。1980到1988年,油墨年耗用3~5吨,光油年耗用11~18吨之间,V1涂料年耗2~13吨,PVC粒料年耗量0.5~12.8吨。
(二)供应渠道
主要原材料马口铁是属国家一类统配物资,应该是按计划指标调拨供给,可是长春市的金属包装容器业主要是给用户加工、制造配套产品,从50年代初就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因此,马口铁(包含镀锌板、冷轧板、热轧板、酸洗薄板等)供应渠道主要是靠吉林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等关系单位协助解决。1958年以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生产资料供应偏紧,上述几个关系单位也无能为力,只好重新疏通渠道,自行采购。1973年,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的文化用品、茶叶盒等小商品被吉林省手工业管理局列入地方小商品计划。开始由吉林省物资局每年按计划指标供应250吨马口铁,其不足部分仍然靠企业自行采购,或来料加工。1986年,国家推行市场放开,原材料供应实行双轨制以后,金属包装容器行业的原材料全部由企业自行采购。
二、销售
(一)销售形式
长春市金属包装行业的产品销售大约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厂家,如长春市嘉美制罐厂、长春市瓶盖厂、前进制桶厂、奋进钣金厂等厂家,除加工定货外,还可生产一些市场推销的产品,这样类型的企业销售任务较重。另一类是配套车间,如长春市油漆厂的制桶车间、长春市第一食品厂的空罐车间等,为本厂油漆、罐头配套生产,没有销售任务,按计划生产即可。鉴于上述情况,长春市金属包装行业的专业厂家除嘉美制罐厂的小商品外,大部分没有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因此销售工作只能以承揽加工定货为主,以销定产。
(二)销售状况
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产品销售1950年至1952年期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商品、茶叶盒、文化用品,主要是通过吉林省商业厅和省供销社推销产品,畅销。第二种是军工产品,为抗美援朝加工擦枪油桶、刹车油桶和汽油桶,因是军工任务不需推销。
1953至1955年,军工任务结束后,生产产品不对路造成积压,开始加强销售工作,充实销售队伍,赴各地市场调查和承揽加工任务。产品销路被拓宽,打入天津、沈阳、铁岭、海拉尔、安达等地,为用户加工油漆桶、食品盒、炼乳罐等,任务饱满。
1965年至1979年,印铁制罐产品任务饱满,小商品通过自销达到产销平衡。1970年开发的手电筒和1972年投产的民用柴油炉产品由商业部门收购,柴油炉产品达到二分之一出口。
1980年以后,销售工作除了承揽加工订货外,同时扩大推销轻工小商品,企业积极争取商业部门配合,主动参加全国性的百货系统订货会,了解市场信息,扩大销售渠道。1981年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生产的各种茶叶盒、糖盒、饼干桶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1986年,瓶盖产量达4.5亿个,由于产品质量好,供货及时,经营指导思想明确,销售人员走出去,售前售后服务周到,达到畅销不衰。到1988年末,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产品行销全国各地(除西藏、台湾以外),达到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同步增长。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