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4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队伍
分类号: J826
页数: 4
页码: 268-2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至1988年长春市曲艺队伍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人员 曲艺 长春市

内容

一、人员来源
  (一)本地民间艺人
  自东北产生了太平鼓、八角鼓后,就在各地有大批太平鼓、八角鼓的民间艺人活动。至20世纪40年代末,几乎在长春地区农村均有太平鼓民间艺人,难以计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破除迷信,太平鼓艺人大量减少,多数务农,只有少数在偏远乡村时有演出。“文化大革命”中都销声匿迹。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挖掘整理民间歌舞等活动,在农安、九台、榆树等地尚有少量艺人应邀做观摩演出。书曲民间艺人自清末就在农村集镇广泛活动,以东北大鼓和具有本地特点的土大鼓艺人为最多。解放后,各县陆续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建立曲艺协会,对民间艺人进行考核和登记发给演出证,才有初步统计,以榆树、德惠、农安三县为多。1950年,榆树县参加学习班的有36人,1963年有163人,1978年达到545人。德惠县在1950年有20人,到1982年增至80余人。农安县1973年有57人,1985年有76人,加上九台、双阳和长春郊区,最多时民间艺人共约有七、八百人。这些民间艺人活动在广大农村,有的也应邀到外地作艺,农安的宋起、宋国有、卢文彬、减云吉、李作堂、高恩、张殿清、刘凤仪、杨广洪、高样;榆树的顾馨山、王怀、乔敏、赵喜财、马锡坡、宋肪桥、王兆林、梁芝亭、王淑媛、郑小华、刘志生、高贵、高英和;德惠的姜云成、孙喜才、刘学春、姜悦芝、孟庆生、于景刚、姜世斌、王省三、杨明山、艾文学、庞福林、沈静恒、张凤兰、张孝香;长春郊区的杨子岚、刘福等均是。至1985年后人数逐渐减少。
  (二)外地流入艺人
  长春的专业书曲艺人绝大多数从外地流入,经过一定时期或长年演出后在长春落户,参加了长春市曲艺团。如评书演员固桐晟来自辽宁省;西河大鼓演员齐玉兰、陈长祥、王瑞兰、王桂楼、杨香瑞、陈丽君、黄兰凤、黄兰英、李艳琴等来自黑龙江省、辽宁省和河北省;东北大鼓艺人孙桐枝来自黑龙江省;河南坠子艺人徐玉霞来自山东省。长春市曲艺团成立以后,又从外地邀来演出和教学并加入剧团的有北京的相声演员张振铎、刘震英,天津的相声演员王祥林,吉林市的东北大鼓老艺人任占奎等。西河大鼓演员白桂芬来自沈阳。在九台县曲艺茶社长期演出西河大鼓的张云瑞系由北京流入。
  (三)由业余转为专业人员
  长春市曲艺团有些演员是从本地或外地工厂、企业的业余曲艺演员中吸收的。如相声演员曲乃新,原来是东北水力电子设计院的干部;王吉祥是省建二公司工人,均于1959年6月调入。1960年1月调入的蔡培生,系省冶金建筑安装公司的工人。“文化大革命”后新组建的长春市曲艺团,1979年5月从长春市工程机械厂调入相声演员阎墨涛,从第四机床厂调入快板书演员吴文涛,后又从市蛋禽厂调入相声演员刘伟利等。这些从业余转入专业的人员,由于来团以前就已是业余演员中的尖子,在曲艺表演和创作上已取得一定成绩。转为专业后,有的成为省内外的知名演员,有的曲艺创作成果颇丰,有的已成为省、市曲艺团、艺术馆的业务骨干。也有的因市曲艺团的再度被撤销而改行。
  (四)本地培养的演员
  为弥补市曲艺团艺术人员的不足,在50年代和80年代,都通过考试从中学生中吸收了一批学员进行培训。如1960年陆续招收的学员武福星、孙才、刘志民、崔占林、魏兰章等,经剧团安排一些老演员为教师,更在演出过程中实践提高,有的成长为相声演员,有的成长为伴奏员。1980年又通过考试录用了蔡跃、李欣欣、金晓慧、郭笑楠等,也培养为相声演员、独唱演员及伴奏员等。同时对团内的青年演员也用各种方法进行培养,其中有些已成为业务骨干和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曲艺演员。
  二、人才培养
  (一)手把徒弟
  旧时曲艺艺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多是艺人把贫苦人家子女收养为徒,边伺候师父家人,边学习技艺。往往以字据写给师父,几年学艺,几年效力;师父家负责其食宿和衣着,授艺。出徒后仍有几年为师父效力;效力期间演出收入孝敬师父,合同期满才能自食其力。有的则养活师父一生。久在长春的西河大鼓艺人黄起斌之女徒魏兰芬就在长春随黄学艺和演出8年,后去哈尔滨成为当地西河大鼓主要演员。东北大鼓著名艺人任占奎,也在吉林收女徒多人,其中杨丽芳等成为其重要传人。
  (二)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往往是已经有过演出实践和有一定艺术基础的演员,为求深造或尚无门户而经人介绍拜著名艺人为师,得到名师真传或传给艺名称号,称为“门里出身”,更便于作艺。解放后,新型曲艺表演团体为使青年演员艺术提高,仿效旧时拜师学艺方法,通过组织安排,将本团青年演员中有培养前途者,拜在本地或外地著名演员名下,并给创造条件,使其真正学到名师技艺。1955年李颖拜著名评书演员固桐晟为师。1958年12月31日,长春市曲艺团在举行建团庆祝会上,同时举行了拜师仪式,青年西河大鼓演员陈丽君拜吉林省广播曲艺团著名单弦演员阚泽良为师;青年西河大鼓演员黄兰英拜本团河南坠子演员徐玉霞为师。1961年9月,借天津市曲艺团到长春演出之机,长春市曲艺团组织拜师活动,相声演员曲乃新、王吉祥、蔡培生分别拜天津市曲艺团著名相声演员常宝霆、白全福、朱相臣为师;青年学员武福星为苏文茂寄名徒弟(不正式拜师,待成熟后再进行拜师)。1963年,长春市曲艺团西河大鼓演员白桂芬在哈尔滨市交流演出中,拜哈市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为师。
  (三)随团学艺
  长春市曲艺团对招收来的青少年学员和吸收到团里的艺人子女,安排本团演员和请来老艺人进行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和不断演出实践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如对学员武福星、刘志民等安排了团内主要相声演员张振铎、王祥林进行教学,安排弦师对学员孙才、魏兰章等进行培养,并安排他们为主要演员伴奏,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提高。还聘来著名东北大鼓老艺人任占奎专门为艺人子女青年演员王素华传授东北大鼓。
  (四)成材情况
  长春市曲艺团通过一个时期各种方法的培养,团内一些青年演员很快成长为艺术骨干。有的还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曲艺演员和创作骨干。如相声演员曲乃新成为长春市曲艺团的主要演员和演出队长,具有乃师常宝霆的风范,演出以学唱为主的相声段子十分擅长,风趣精彩,健康不俗,他与王吉祥合作的对口相声《光荣之家》、《五千金》等均颇受欢迎。蔡培生不仅是后起的优秀相声、演员,而且创作颇丰。他的《〈创业〉好》、《爬坡》等在全国享誉,现为二级演员。陈丽君成长迅速,且成绩突出,60年代就已经是长春市曲艺团青年中的尖子,而且一专多能,单弦、西河大鼓、评书等都技艺纯熟。80年代她在电台、电视台播讲的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评书《三探聚宝楼》等具有全国影响,现为二级演员。李颖原为弦师后说评书,60年代创作演出的《力拔千吨》、《萧飞买药》等就在省内有一定影响。80年代便整理和编写了长篇曲目《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蒸骨三验》等多部,现为二级编剧。武福星在60年代崭露头角,“文化大革命”后成为吉林省主要相声演员。
  他演出的相声《随礼》,在全国会演中获一等奖。孙才、魏兰章等在60年代已成长为熟练的伴奏员。于荫中在建团时,为艺术室一般工作人员,后经过为艺人整理书道子,在实践中提高,成长为创作颇丰的曲艺创作员。自50年代末到80年代,编写了(有的与人合作)《野火春风斗古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兵临城下》、《地下烽火》、《白毛女》、《正气歌》等多部长短书目。
  三、人员交流
  长春解放初期,西河大鼓艺人黄起斌之徒魏兰芬,出徒后即随其兄魏佑臣赴哈尔滨市作艺,后成为哈尔滨市曲艺团的西河大鼓主要演员。其兄魏佑臣为相声演员,原长年在长春作艺,去哈尔滨后成为哈尔滨市曲艺团团长。
  刘中,原是长春市文工团演员。曾拜高元钧为师。被抽调到吉林省吉剧团工作后,成为吉剧主要丑角,一级演员。
  张先程是长春市文工团音乐创作人员,学习创作并演出了多个大鼓和单弦曲目。到吉林省吉剧团工作后,曾为吉剧多部剧目作曲,为一级作曲。
  70年代,吉林省育剧团的曲艺实践小组(后组成吉林省曲艺团),从长春抽调原长春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武福星,现为省曲艺团副团长,一级演员;王祥林为吉林省文化厅副处级巡视员。其后又调原长春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张振铎、西河大鼓演员陈丽君、评书演员李颖等均为骨干力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