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曲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曲种
分类号:
J826
页数:
11
页码:
239-2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曲艺种类的情况。
关键词:
曲种
曲艺文化
长春市
内容
据文字记载,东北最早的土生土长民间说唱,是17世纪就已普遍存在的单鼓和八角鼓。长春一带虽无文献可考,但也不会相距太久。主要由民间艺人在长春农村广为演出。到20世纪50年代,长春地方曲种还有东北大鼓、吉林琴书、二人转调坐唱和黄龙曲。东北大鼓最初形成于奉天(沈阳)一带,清代中期已流行于东北各地。清末至今,不仅在长春城乡各地普遍演出,而且长春、榆树、农安的众多艺人在曲调、曲目和表演诸多方面有不少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流派。二人转调坐唱,自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形成一个颇具活力的地方曲种。吉林琴书和黄龙曲则是在二人转曲调和单鼓曲调基础上创立的新曲种,经不断实验、改进,积累了一批曲目,一直到现在仍有演出。
清代末期开始,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流行于河北、山东和京津一带的木板大鼓、评书、西河调(后来的西河大鼓)、数来宝等相继传入长春,多数在长春落户生根,不断演出,只木板大鼓以后逐渐消失。据可查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评书鼓词卖唱”等已在长春南关庙会和北关外经常演出。还有“戏法鼓词、荡淮时调、太平歌词”等在茶园演唱。这里的荡淮时调,系明清时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歌小调传入北京后形成的北京时调小曲,其曲调有〔荡调〕、〔淮调〕。流入长春后,多在妓院中演唱,不时被邀在茶园戏院演出。太平歌词多由相声演员兼唱,在电台广播和曲艺综合演出时时有表演。本世纪60年代茶社演出的“相声大会”中还有演出。民国初年,长春已有京韵大鼓演出。解放后,京韵大鼓多为外来演员偶有献艺,电台时有广播。自30年代初起,外地曲艺艺人来长春作艺增多,长春本地广播电台的建立,相声、双簧、河南坠子、乐亭大鼓、单弦、梅花大鼓等曲种纷纷流入长春,其间洋片在城镇广场、街头经常出现,并被文工团改造成新内容的新洋片一度登上剧场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得到繁荣发展,长春的曲种更加增多。快板书、山东快书、京东大鼓等相继传入,均成为长春广大观众喜爱的曲种,一直在专业曲艺团、城乡业余剧团以及民间职业艺人中广为演出,并陆续创作了大量优秀曲目,其中不少享誉全国。朝鲜族的曲种如“漫谈”、“三老人”、“鼓打铃”等,在长春居住的朝鲜族,吉林省民族文工团的专业演员,以及长春市朝鲜族文化馆文艺工作者均有演出。外地艺术团体还在长春演出过朝鲜族古老的以唱为主的“判梢里”。从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省际交流演出不断,随着外省、市曲艺团体和曲艺演员来长春演出,诸如山东琴书、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徐州琴书、苏州评弹、四川扬琴、扬州评话、陕北说书、广东南音、蒙古族好来宝等曲种相继流入长春,均未落户。
一、单鼓
单鼓,也叫太平鼓。因演唱时手持一面圆形单鼓,和多在“祭祀、祷福、驱邪、喜庆、还愿”烧太平香时表演而得名(另有一种是满族女孩娱乐的太平鼓,有二人、四人、六人、八人等表演形式,二人对打、穿插队形变换,只打、舞、蹦跳,不唱,又称“掰鼓”)。在满族前身女真人建立“后金”时,东北各地就广为流行。单鼓,形如蒲扇,分大、小两种。大者直径1.5尺左右,小者直径约0.7尺,铁制框架,蒙皮面或纸面,柄上饰铁环,另有竹制长条形下缀红绒穗的鼓鞭。演唱时以鼓鞭击鼓面击节伴奏,亦为手持道具。另有铁制腰铃,系于彩裙之上,随腰部摆动作响。演唱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三皇五帝、本家祖先功绩,以及唐王征东、盂姜女寻夫、张郎休妻等民间传说。曲牌有〔慢四调〕、〔忧吟调〕、〔悬梁父〕、〔画面子调〕、〔小佛调〕、〔大佛调〕、〔五棒咳〕、〔喊大腔调〕、〔闯四营调〕、〔排张郎调〕、〔小磨房调〕、〔对口词调〕等。演出形式有领唱、对唱、群唱,演员二、三人或四人、十余人不等。表演时每人左手持单鼓,右手执鼓鞭,边敲鼓边舞边唱。舞蹈扭动腰肢、变换击鼓姿式和穿插各种队形,还吸收了一些武术技巧和蒙古族“跳鬼”动作,以及一些特技表演如“就地十八滚”、“下油锅”、“挂铡刀”等。此种演唱先在满族中流行,后又流传于汉族中,在东北各地极为普遍。初为自我娱乐,后演变为营业性质,多在乡镇宅院中表演,从艺者多为农牧人兼作。民国以后有民间职业艺人长年作艺,以此为生。虽在东北广为流行,只在民间有时聚时散的不固定的表演小组,没有形成长年固定班社。1959年,农安县歌舞剧团(农安县黄龙戏剧团前身),曾创作排演歌唱农安大地巨变的太平鼓《王老汉参观展览馆》,参加了同年6月在长春举行的吉林省优秀表演节目调省观摩演出会。同年,在单鼓曲调基础上,还创立了新曲种——黄龙曲。
二、八角鼓
八角鼓原是满族人民牧居时期的一种民间歌曲。至清乾隆年间发展成坐唱、拆唱形式。嘉庆以后渐趋衰落,多为非职业性演出。表演时由一人或多人手持八角鼓边弹边唱,另有三弦、胡琴、扬琴等伴奏。八角鼓鼓身呈八角形,木制鼓框,每边宽约17厘米,嵌响铃,鼓单面蒙蟒皮,鼓下饰以长丝穗。演奏时用手指弹击鼓面和摇震鼓身或手指搓动鼓面,鼓声、铃声交鸣,独具风味。八角鼓曲调丰富,常用的有〔太平年〕、〔靠山调〕、〔数唱〕、〔四大字〕、〔茨山〕、〔五更〕、〔莲花落〕、〔摔板〕等70余个。曲目有《鸳鸯嫁老雕》、《摔镜架》、《母女顶嘴》、《哭长城》、《罗成托梦》、《白蛇下山》、《西厢》等。后传入北京形成单弦。民国年间,长春一带常有民间职业艺人在农村乡镇演出。解放后农安县曾将改制的八角鼓运用到黄龙曲的手持乐器中。
三、东北大鼓
东北地方曲种。最早盛行于沈阳。沈阳自清顺治朝时设奉天府,后名为奉天,故曾称作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还一度称辽宁大鼓。据说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奉天,后与东北民歌结合逐渐形成奉天大鼓,现通称东北大鼓。最初,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在腿上绑缚节子板以击节。清末逐渐改为演唱者左手持板,右手执鼓键子击鼓,另有三弦、四胡等伴奏。唱腔有〔四大口〕、〔四小口〕、〔慢板〕、〔扣调〕、〔切口〕等。其后,因地域特色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以沈阳为活动中心的称“奉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以吉林为中心的称“东城调”。这两个流派多演出子弟书的短段。“东城调”除演出奉调的“红楼”、杨贵纪的唱段外,还擅长“三国”唱段;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派”,和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则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擅长演唱《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清末民初,长春就有东北大鼓的演出。其后,逐渐在长春四乡普及,特别是榆树、德惠、农安等地的乡镇演出更为繁荣。除偶有外地艺人作艺外,本地有众多民间艺人学唱,以侠义、公案长篇书目为多,如《响马传》、《小八义》等。据文字记载,本世纪20年代锦州的西城派艺人毕景风在榆树演出,并向当地艺人传授了《司马潜龙走国》和《曹家将》两部长书。榆树演员顾馨山(外号顾秃)与琴师王怀(艺名王馨河)一起把皮影的〔彩云篇〕、〔清平调〕和二人转、评剧等唱腔音乐成份溶入东北大鼓唱腔中别具特色,受到当地广大听众欢迎。“要听书,找顾秃;要听弦,找王怀儿”成了当地流行多时的民谚。30年代“奉派大鼓明星霍树棠、谢瑞芝、陈凤仪、花艳影、黄彩金”等应邀在长春牛家茶社短期公演。农安县民间艺人众多,特别是在巴吉垒更为盛行。江北派代表人物刘桐玺从1953年自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到长春,初在六五二厂(即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工团,后到吉林省广播文工团,经常在长春演出,以短篇为主,并有许多新的创作。他创编的现代书目《渔夫恨》、《董存瑞》、《劳动模范王崇伦》,和传统书目《杨八姐游春》、《李逵夺鱼》、《鲁达闹佛堂》、《吕蒙正教学》等,省、市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有的成为传世之作。江北派演员孙桐枝于1957年到长春,经常在市内各茶社演出,以长书见长,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吸收京韵大鼓特点,演唱时少用“咳,呀”等虚字,不带杂音,代表书目《说岳》、《封神榜》自具特色。60年代东城调代表人物任占奎从吉林被聘到长春市曲艺团任教师,曾作过观摩演出,培养了青年演员王素华,曲艺团为他记录了传统书目几十段。
四、吉林琴书
吉林省创建的地方新曲种。系打板说书形式,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属琴书类。1958年,在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文化生活”的号召下,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和中国曲协吉林分会,组织了由王充牵头,有乐亭大鼓演员张云霞、单弦演员阚泽良和弦师姚华文、卢宝元等参加的“新曲种”创作小组,以二人转曲调为基调,吸收一些东北民歌的旋律音型,以鼓曲的音乐结构和唱词格律为规范,进行吉林琴书的创制实践。第一个实验曲目《红娘下书》于1959年公演,获得初步成功。此后,又由王充作词,陆逵震、张云霞编曲,创作并演出了《大豆姑娘》、《秦士亮探宝记》、《水漫金山》等新曲目。《秦士亮探宝记》参加了1961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的撤销而停止编演活动。1977年吉林省曲艺团成立后,吉林琴书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培植与发展。在原有曲调基础上,又从一些东北民歌中采撷素材,拓宽声腔音乐,形成了〔文调〕、〔武调〕、〔拜年调〕、〔朝阳调〕、〔姐妹调〕、〔流水板〕等新曲牌。又陆续创作演出了《两捆鞋帮》、《三次约会》、《生命之光》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培养了后继人才。1985年中国曲协吉林分会召开“吉林琴书讨论会”,对吉林琴书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研讨。
五、黄龙曲
农安县于1959年创立的地方新曲种。以东北单鼓曲牌为基调发展而成。第一个实验曲目是《李逵夺鱼》,由民间老艺人迟殿清口述,刘景先记谱,挖掘了单鼓的大量音乐素材,进行新的设计。单鼓唱腔属民间小调,多为1/4节拍,有板无眼,又适当吸收大鼓、琴书等说唱音乐精华,形成了三段曲式。第一段选用单鼓中《孟姜女》的开篇曲,吸收东北大鼓的四大曲调结构,按1/4节拍设计;第二段用单鼓中的抒情曲调,以慢三眼节拍设计;第三段由4/4转为2/4节拍,节奏转快,适合紧张、热烈之情绪。黄龙曲为半说半唱,表演时,演唱者手持由单鼓和八角鼓改制的鼓击节,以二胡、三弦、扬琴伴奏。其后,又创作演出了《队长进城》,曾随黄龙戏一起为长春市群英会献礼演出。后因处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而告中止。至1972年又恢复了黄龙曲的实验工作,一度称为农安新曲。表演者由原来的单人改为一人领唱三人伴唱形式,前奏和间奏均较前丰富,演员表演更加灵活,可直接进入人物,进行跳出跳入的表演。手持乐器,由一人持手鼓,改为领唱者一手击手鼓,一手握手玉子,三名伴唱各持一副手玉子,可作击节,也可边舞边唱和造型,伴奏增加了琵琶。以后又将表演者操作乐器改为大鼓。黄龙曲也称农安大鼓。陆续创作演出的曲目有《雪夜冬梅》(原名《雪夜往诊》)、《智斩栾平》、《红缨鞭》、《风雨菱花》等。《智斩栾平》曾参加长春市专业剧团会演,受到好评。黄龙曲演员有张书琴、孙秀琴、雷霆等。
六、二人转调坐唱
坐唱,原来不是曲种名称,而是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指演员坐着演唱,与站立说唱和夹有身段动作的走唱相对而言,如各种弹词、琴书等。有些只说不唱的曲种,如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等,因其坐着说讲,习惯上也称“坐唱”。二人转分“单”——单出头、“双”——双玩艺、“群”——多人演唱,在“群”中原来也有坐唱形式,是表演者多人坐着各执乐件边演奏边唱。此种形式很少使用。至本世纪70年代,坐唱被运用,并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业余演出队用来宣传好人好事和新风尚。以后为吉林省、长春市专业剧团采用,并在唱腔、伴奏、表演诸方面做了很大的丰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富感染力的曲种。表演时,6—10余名演员坐在台中,每人手持一个乐件,如唢呐、二胡、锣、鼓、钹等,几名伴唱演员手持手玉子,表演者边奏乐器边唱,有群唱、对唱、独唱,演唱中以站为出场,坐为退场的手法,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人物,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吉林省吉剧团的《处处有亲人》演出后,轰动一时,传唱全国。其后陆续有吉林省吉剧团移植样板戏的《沂蒙颂》,曾参加全国调演。长春市郊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中秋更想咱总理》、《相姑爷》等,都成为深受欢迎的优秀曲目。
七、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在民国初年传入长春后,成为长春很流行的曲种之一。西河大鼓源于河北,由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中部的弦子和木板大鼓演变而成。因艺人马三峰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而初名“犁铧片”。一度称河间大鼓,又称“西河调”。西河大鼓唱腔,以冀中方言声韵为基础,吸收一些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通俗易懂。分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眼无板的三板三种板式。其中又有〔起板〕、〔流水板〕、〔紧三句〕、〔慢四句〕、〔双高〕、〔海底捞月〕、〔反腔〕、〔梆子穗〕、〔十三咳〕、〔紧流水〕、〔尾腔〕等唱腔。西河大鼓传入长春后,主要在城市茶社演唱长篇。与其它曲种在剧场联合演出时,也演唱短段。本世纪30年代开始,很多著名演员来长春作艺,如号称“大鼓皇后”的王香桂、“奉天书曲泰斗”李庆魁,自成一派的赵玉峰等都几次连续几年在长春演出。还有一些演员留在长春安家落户。几十年来,西河大鼓是长春市内各茶社演出最多的曲种。在九台镇和农安县的农村中也有专业艺人演出。演出的书目主要有《前后七国》、《东西汉》、《大隋唐》、《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薛家将》、《精忠说岳》、《回龙传》、《小五义》、《大八义》、《少五虎》、《玲珑塔》、《打黄狼》、《花唱绕口令》等传统书目。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兵临城下》、《林海雪原》、《节振国》等新书,以及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等。其中不少自具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八、评书
评书最早称评话,也叫评词。演出时,说者一人,只说不唱,以醒木作道具并渲染气氛,还持小扇一把,也作道具用,谈评“今古稗史事”,形成于清代初年。虽只说不唱,但情节曲折、结构严整,叙述故事大小扣子相串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说书时更要表(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白(摹拟书中人物言谈音容)、评(评论人物思想行为)三者浑然一体,加上赞美人和物的对偶长短句的“赋赞”和“串口”、“垛句”等技巧,以及摹拟大将、武侠之马上步下的开打功架等,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传统评书有袍带、长枪、短打、神魔之分。评书传入长春历史颇久,清末就有在南关庙会等地演出的文字记载。本世纪30年代东北著名评书艺人金庆岚、张青山等在茶社和广播电台演出的长篇评书《蒸骨三验》、《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等颇负盛名。金庆岚在富海茶社连演数年。张青山几次来长春作艺。固桐晟的《高宗巡幸记》(《清宫秘史》中的一部)和《儿女英雄传》等在长春电台已有广播,至1954年又到长春演出过《列国》、《聊斋》、《清宫秘史》、《儒林外史》和《林则徐》等。在一些清代说部中,由于他是满族又博学多闻,经常夹有大量清室朝野轶闻和满人习俗等杂学,构成其评书独到之处。以后又演出过《红旗谱》、《警钟响起》等新书。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王充,于本世纪50年代在电台播讲评书《水浒传》时,口齿清楚,口风苍劲,技巧纯熟,自成一家,极受听众欢迎。以后又有焦保如经常以评书技巧演说长篇小说,也有口碑。及至80年代,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等先后到长春作短期公演和讲学。长春郊区兴隆山镇的民间职业评书艺人常在本地和到德惠、九台等地演出评书《杨家将》、《岳飞》等。
九、相声
相声是以说讲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北方曲种。现在流行的相声形成于清代中期,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讽刺是相声艺术的主要功能,善于有力地揭露鞭挞腐朽事物,讽刺落后愚昧现象,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相声传入长春后,很快便成为经常演出的曲种。至20世纪30年代,常年在城市茶社作专场演出或与其它曲种联合演出,并在电台播放。在长春作艺的有杜元善、任阔文、魏佑臣等。演出皆为传统段《大改行》、《大相面》、《打灯虎》、《歪讲百家姓》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声演员到长春演出的逐渐增多。1951年常宝堃在赴朝鲜前线途中,曾在长春演出。陆续到长春演出的著名演员有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常连安、郭荣启、赵佩茹、马季、常宝霆、朱相臣、唐杰忠、白全福、姜昆、李文华等。长春相声的演出丰富多彩,有大量全国著名演员的代表作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曲目,更有各时期创编的新作。本地创作的《我爱农村》、《饭店标兵》、《一丝不苟》、《光荣之家》、《〈创业〉好》、《随礼》等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在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风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创作中,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实践。在相声表演形式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探索,省、市曲艺团体创作并演出了化妆相声和相声剧。中国曲协吉林分会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等单位,还时常在长春举行相声和笑星的专场演出。对活跃长春文化生活,促进相声艺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绝大多数由相声演员兼演的双簧和太平歌词两个曲种,在长春也偶有演出。双簧于清代产生在北京。表演者两人,一人藏在桌子后面说或唱;一人当场在脸上涂抹白粉,戴上假小辫,坐在桌前的椅子上,不说不唱,只按照后面一人说或唱的内容表演各种动作,形同一人表演。有时故意露出破绽,取悦观众。1965年,北京市曲艺团来长春巡回演出时,王学义、冯广月曾演出双簧《约翰逊的嘴脸》。太平歌词系流行在北京、天津一带的曲种。据考察是在“发四喜”的喜歌儿腔调基础上发展而成。演唱者手持“玉子板”两方,边敲边唱,并辅以表演动作,无其它乐器伴奏。本世纪30年代长春市茶社的曲艺演出中就有太平歌词。电台广播节目中曾有张翠芬演唱的太平歌词《韩信算封》、《二仙采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相声演员师士元在长春百花曲艺社的相声大会中,曾演唱过太平歌词《宋恩珍》。
十、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为清代末叶由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结合而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坠胡而得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二人对口唱三种。表演者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唱腔有〔引子〕、〔平腔〕、〔大寒韵〕、〔小寒韵〕、〔牌子〕、〔五字联〕、〔十字韵〕、〔快札板〕等。曲目分大中小三种,中长篇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短篇只唱不说。传入长春历史较短,演员人数不多,但在表演艺术上有很大发展。本世纪30年代在电台广播中就有演出。50年代,外地曲艺团体来长春巡回演出时,综合性晚会中有河南坠子的演出。1955年,六五二厂文工团建立后,有周金铃、杜凤兰经常演出的对口《小两口争灯》、《偷石榴》、《借〓〓》、《姑嫂抢镐》等,受到听众欢迎。1957年徐玉霞来长春,经常在市内曲艺茶社演出长书《薛刚反唐》、《呼家将》、《大红袍》等。1960年吉林省广播曲艺团马忠翠、王云华等来长春后,经常演出传统短篇和新编书目。马忠翠是北京的老演员,擅长《霸桥挑袍》、《关黄对刀》等“三国”书目。王云华吸收男腔特点,演唱爽朗粗犷,甩腔高亢峭拔,念白稳健有力,表演豪放泼辣,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被称为“武坠子”,其代表作《双锁山》、《十字坡》、《夺机枪》、《飞夺沪定桥》等享誉全国。1987年2月在河南“宝丰杯”坠子大奖赛上,她演出的《卖药》获优秀演员奖。
十一、数来宝
数来宝又名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北方曲种。最初是民间贫苦艺人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俗称“哈拉巴”)拍打,走街串巷在住户或店铺门前演唱讨钱糊口。由于把主家夸赞得富足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而得名。长春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张振铎、刘震英擅长数来宝,二人配合十分默契,嘴里干净利落、技巧纯熟,并吸收相声捧逗特色,风趣幽默,经常演出的有《借〓〓》、《绕口令》、《棺材铺》、《十三愁》、《来不来》和以数来宝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对口相声《学唱数来宝》、《武数“同仁堂”》。
十二、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也叫京音大鼓,是由清朝末年流行于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演变而成。北京著名艺人张小轩,于1914年来长春作艺,将京韵大鼓传入长春。张小轩与刘宝全、白云鹏并称京韵大鼓之三大流派。他的演唱基功扎实,口齿利索,膛音好,低音宽亮,气力充沛,行腔苍劲,气势磅礴,擅唱金戈铁马曲目。在长春曾演出过他的代表作《华容道》、《灯下劝夫》等。当时报上评论他的演唱“韵调悠扬,与话匣(留声机)所唱无异”。本世纪30年代,时有外地艺人来长春演出,多与其它曲种同台和在电台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京韵大鼓演员姜美艳调入吉林省广播曲艺团,京韵大鼓始在长春正式落户。姜美艳幼学刘(宝全)派,唱腔婉转,表演细腻,台风大方,代表曲目为《大西厢》、《关黄对刀》、《马失前蹄》、《徐母骂曹》等。以后,她又拜著名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小彩舞)为师改学骆派。骆玉笙、小岚云、阎秋霞联袂随天津市曲艺团来长春公演,使长春观众欣赏了不同流派的代表曲目,如《马鞍山》(又名《伯牙摔琴》)、《剑阁闻铃》、《丑末寅初》、《单刀会》、《探晴雯》,以及新作《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等精彩演出。特别是骆玉笙的《剑阁闻铃》,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片,更是曲艺界的一件盛事。
十三、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源于河北乐亭一带的民歌,于清嘉庆年间形成。早年长春无乐亭大鼓专业艺人。1956年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建立后,河北省著名演员张云霞于1957年参加该团,才经常演出。张云霞的演唱“巧、帅、柔、媚,情真韵厚”,气息控制好,表演生动自如,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樊金定骂城》、《小姑贤》、《三下寒江》,和现代书目《向秀丽》、《推土机上传喜信》等。此外,省广播曲艺团1960年还有北京的乐亭大鼓演员靳遇云、郭素华参加。长春市曲艺团也有乐亭大鼓演员刘继亮短期参加,在长春曲艺社中说过长篇书目《杨家将》。
十四、单弦
单弦由满族的八角鼓发展而成,因最初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多为应亲友喜庆宴聚或在庙会等处义务演唱。至1880年开始在茶馆里演唱,遂形成独立曲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文工团和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先后成立,著名单弦演员阚泽良等前来参加,单弦才在长春落户。阚泽良为荣剑尘门人,他的演唱生动自如,韵味醇厚且精巧活泼,表演亲切感人,更擅长运用曲牌进行唱腔设计。他演出的传统曲目《霸王别姬》、《鞭打芦花》,现代曲目《勤俭持家》等在全国颇有声誉。他还擅长联珠快书,他演唱的联珠快书《武松杀嫂》就十分精彩。长春市曲艺团的陈丽君,1958年从师阚泽良学艺,深得亲传,不久即演出了《花木兰》、《醉打山门》、《挑帘裁衣》等。后又得到天津单弦名家张剑平的传授,还演出了新作《陈岱山》、《焦裕禄》等。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的王瑞兰师从天津单弦名家石慧儒,在表演中能进行新的改革尝试,在唱腔上吸收时代歌曲的旋律,充实牌子的表现力和时代感,唱法上也吸收了歌曲的演唱方法,唱词注意通俗易懂,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她演唱的《雷锋精神在幼儿园》、《还是祖国好》、《新岸》等,均获吉林省的表演奖。
十五、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脱胎于清代末年流行于北京市内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本世纪20年代经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著名弦师苏起元,和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的先后改革,遂形成了长于叙事抒情独具特色的梅花大鼓。本世纪30年代在长春已有演出。1960年北京花派梅花大鼓著名演员花莲宝(刘淑懿),随北京新艺曲艺团来长春,该团与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合并,梅花大鼓才在长春正式落户。花莲宝代表曲目有《哭晴雯》、《别紫鹃》等。还演出过歌颂大庆英雄人物的《三访杜国维》,和《人参姑娘》等新曲目。天津市曲艺团的史文秀(即花五宝)也曾两次随团到长春演出。
十六、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源于北京以东的三河、香河、宝坻一带的民间“地头调”。至本世纪20年代初有艺人到天津演出,定名为京东大鼓。传入长春时间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长春郊区新立城镇民间职业艺人杨子岚少年即学唱京东大鼓,在本地说书馆和到伊通、磐石等地茶社演出,其主要书目有《杨贵妃》、《二十四孝》、《民国风云》等。榆树城乡也有业余演员经常演出。天津京东大鼓演员王大海参加吉林省曲艺团之后,由他演出的《小木盆》、《送你上大学》等都受到观众欢迎。
十七、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即已形成。因早期专说梁山泊、英雄武松故事,亦名“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或简称为“武老二”。1951年著名演员高元钧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1952年长春市文工团演员刘中拜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为师,在长春首演山东快书《小大姐翻身》、《鲁达除霸》。他演出的《增产》曾获1952年吉林省第二次文艺会演一等奖。他还与张岱一起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歌唱英雄人物的新曲目,特别是1953年创作和演出的《捉舌头》具有强烈影响,很快在全国传唱。当时长春出现了不少山东快书的新作品,如《木工郭振山》、《老英雄王凤琦》、《新工具》、《抢救洋灰》、《回家》、《一台破磨床》、《王玉兰巧理家务事》、《郑淑琴推销自行车》等,在工厂、街道广为演出。1956年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建立后,有郭昌义和辛如意、王云龙、崔凤萍等先后加入,山东快书更经常在电台广播和在市内剧场、俱乐部演出。各地著名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冯广月、刘树森、张振东、赵连甲等也先后到长春短期演出。
十八、快板书
快板书,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和五块小竹板而得名。本世纪50年代,在长春一些文艺团体和工厂、部队、学校业余演员中经常演出。吉林省广播曲艺团成立后,演员叶茂昌经常在电台和市内剧场演出。除李润杰创作的《闹天宫》、《金门宴》等书目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以珍惜粮食为内容的《宝中宝》、表现粉碎“四人帮”后农村新面貌的《十六条光棍》等。他还注意对快板书的普及和培养新人,带出了一批业余演员。著名快板书演员李润杰、王学义、马聚泉、张志宽等随北京、天津等地曲艺团来长春演出,著名相声演员石富宽在来长春献艺时,也演出过快板书,均深受欢迎。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单鼓
相关专题
八角鼓
相关专题
东北大鼓
相关专题
吉林琴书
相关专题
黄龙曲
相关专题
二人转调坐唱
相关专题
西河大鼓
相关专题
评书
相关专题
相声
相关专题
河南坠子
相关专题
数来宝
相关专题
京韵大鼓
相关专题
乐亭大鼓
相关专题
单弦
相关专题
梅花大鼓
相关专题
京东大鼓
相关专题
山东快书
相关专题
快板书
相关专题